题库

当前位置 /首页/题库 > /列表

【2020年*市东城区初三(下)二模试题语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曹刿论战    《左传》十年春,...

问题详情:

【2020年*市东城区初三(下)二模试题语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曹刿论战    《左传》十年春,...

【2020年*市东城区初三(下)二模试题语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乙】“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又何间焉    遂与外人间隔    黑白相间    挑拨离间

B. 衣食所安    死于*        国泰民安    转危为安

C. 战于长勺    其一犬坐于前    毁于一旦    喜形于*

D. 公将鼓之    何陋之有        不速之客    置之度外

10. 翻译文中三处画线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翻译: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理解:这句话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的现实,为后文鲁庄公一系列的鄙陋表现作了铺垫;也暗示了曹刿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B.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感处理。

理解:这句话体现了鲁庄公“只要勤于政务、尽心办案就能取得战争胜利”的观点,而且得到了曹刿的认可。

C. 译:第一次击鼓能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穷尽了。

理解:这句话阐释了鲁*等待齐*三次击鼓后才进攻的原因,说明曹刿善于把握战机,具有较高的*事素养。

11. 执政者“取信于民”才能有所作为。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取信于民”在唐太宗身上的具体表现及其结果。

【链接材料】

上①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②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③,敕令自首, 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冑奏:“据法应流④。”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冑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上]即唐太宗李世民。②[擢]提拔。③[资荫]凭先代的勋功或官爵而得到授官封爵。④[流]流放。

【回答】

9. C   

10. B   

11. 示例:唐太宗听从了戴胄的谏言,认识到遵守法律是国家的大信,并且一直支持戴胄执法,结果天下没有了冤案。

【9题详解】

考查一词多义。

A.参与/隔开,不连接/隔开,不连接/挑拨使人不和;

B.有“养”的意思/安逸/*/没有危险,不受威协;

C.在/在/在/在;

D.文言虚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的/代词,代*或事物;

故选C。

【10题详解】

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和理解。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B项翻译有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重点词是:“狱、虽、情”,意思分别是:诉讼案件;即使;诚,诚实,这里指诚心。“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感处理”是错误的,正确的翻译是: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体现了鲁庄公勤政爱民的思想,鲁庄公认为勤于政务、尽心办案凭借这点可以作战,并没有体现“只要勤于政务、尽心办案就能取得战争胜利”的观点。故选B。

【11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此题首先要疏通文意,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取信于民”在唐太宗身上的具体表现及其结果。抓住唐太宗主要事迹分析其具体表现。对于“选人多诈冒资荫”者,唐太宗坚持“敕令自首, 不首者死”,“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时,戴胄认为“据法应流”,并劝言“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唐太宗听从了戴胄的谏言,认识到遵守法律是国家的大信。这是唐太宗“取信于民”的具体表现。根据“冑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得出“取信于民”的结果,唐太宗一直支持戴胄执法,结果天下没有了冤案。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了。”齐*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

战胜齐*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链接材料参考译文】:

皇上(唐太宗)认为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皇上认为举荐入选的官吏中,多有伪造资历者,下令这些人坦白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不久,有个伪造资历而未自首的人(被发现了),皇上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皇上大怒:“你只管遵守法律,却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回答道:“皇上的命令多出于一时的喜怒,而法律则是国家用来公布于众,取大信于民众的根据。皇上痛恨选拔的人当中有伪造资历的行为,所以要杀他们。皇上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再交由法律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皇上说:“你擅于依法办事,我还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严格执法,争辩的言论如泉水涌出一般,皇上都依照他的决断。天下就没有了冤案。

知识点:历史事件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