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当前位置 /首页/题库 > /列表

阅读《短歌行》,回答后面的问题。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

问题详情:

阅读《短歌行》,回答后面的问题。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

阅读《短歌行》,回答后面的问题。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唯有杜康            杜康:这里代指酒。

B.青青子衿            子衿:衣领。

C.鼓瑟吹笙            鼓:*奏。

D.山不厌高            厌:厌恶。

2.下列对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四句一节,共八节。开头两句抒发诗人对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感    慨。首句“对酒当歌”及第三句的妙用比喻“譬如朝露”,突出了短句的精髓,展示了一种时间不等人的急迫境界,蕴藏着促人及时努力的意思。

B.三、四节在内容上,表现了诗人对贤才的思慕,艺术手法上则是巧借“引用”,诗人引古喻今,突出了他求贤而不得时的朝思暮想和求得贤才后的恭敬。

C.五、六节承接上文,进一步抒发诗人渴望贤才的情怀,时忧时喜,感情有起伏。

D.最后两节仍运用借代和引用的手法,深化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和统一天下的雄心

3.说明诗中所用比喻的含义。

用“朝露”来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

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

用“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诗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5.清人吴淇在读了曹*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同意“怜才”一说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回答】

1.    D   

2.    D   

3.    人生的短暂     贤才投主    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4.    诗末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宽大广博的*胸怀,永不满足的求贤之心。作者以周公自比,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5.    同意。这首诗是曹*诗歌中具有代表*的言志之作。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感情,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山不厌高”中“厌”如解释为“厌恶”,则与语境不合,从诗中来看,这句话是说“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厌”应解释为“满足”。故选D项。

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本题中,D项,“最后两节仍运用借代”错误,从诗中来看,最后两节应是运用比兴和引用的手法,而不是借代,如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来比贤才的投奔,故选D项。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鉴赏诗歌的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说明诗中所用比喻的含义”,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分析这些比喻的含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譬如”意思是“比如”,由此可知,此处是把短暂的人生比作“朝露”;“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意思是“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句中用“乌鹊”来比喻 贤才,而“乌鹊南飞”则比喻贤才投奔明主;“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山”“水”比喻明主,也暗指自己,而“不厌高”“不厌深”则是比喻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的要求,如本题“说明诗中所用典故的含义”,然后找出使用典故的诗句,结合典故的内容来分析在诗中的含义。本诗中,“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说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表现出周公对贤才的态度。诗人使用这一典故,以周公自比,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清人吴淇在读了曹*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同意‘怜才’一说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然后分析“怜才”的意思,再结合诗歌的内容、主旨进行分析。答题的时候,先明确态度,即“同意”或“不同意”,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答。“怜才”即“爱惜人才”,开头八句,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愁的原因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接着八句情味则更加缠绵深长,表达对贤才的渴求。第三个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最后八句的前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

【点睛】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知识点:

题型: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