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当前位置 /首页/题库 > /列表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并州路 李宣远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孤城吹角罢,数骑*雕还。帐幕遥临水...

问题详情: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并州路 李宣远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孤城吹角罢,数骑*雕还。帐幕遥临水...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孤城吹角罢,数骑*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⑴“孤城吹角罢,数骑*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3分)

⑵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3分)

⑶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4分)

【回答】

⑴秋天傍晚。“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

⑵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

⑶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和写景的角度。首联“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秋日”“黄榆”用景物点明季节和时间;“孤城吹角罢,数骑*雕还”中“吹角”“*雕还”用人物的活动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间接交代时间。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写景的角度如下: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互文等。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 对比 渲染 烘托 引用典故 象征 铺陈 白描 如 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船火独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景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视觉(形*)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这是考查引发情感的原因。“征人正垂泪”出自诗歌的尾联,原因应在前面。“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是写秋日苍凉之景,“孤城吹角罢,数骑*雕还”是写戍边的凄凉生活,“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是写所见边塞之景,这些都是引发“征人”落泪的原因。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无限接近。比如本题,先确定“垂泪”所在的地方,然后辨明*应在上文,结合前面的诗句作答即可。

(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技巧。鉴赏句子的角度很多,比如修辞角度、感官角度、动静虚实角度等等。“烽火起云间”因处于诗歌的最后,故一般从收尾方式的角度作答,诗句中含有景物,故应从以景结情的角度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作为诗歌的结尾句,如果成为考查目标的话,要么就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情感,要么就是以景结情,含蓄表达情感。拿到这类题目,应先辨明诗句中有无景物、有无典故,然后再确定答题的方向。比如“烽火起云间”,句中以“烽火起”这一边塞常见景象收尾,写出了边塞战事的残酷,含蓄地表达了对征人的同情。

知识点:

题型: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