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当前位置 /首页/题库 > /列表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文后各题。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

问题详情: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文后各题。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遡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降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缕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9.下列画横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门人弟子填其室:塞满,充满

B.负篋曳屣:背

C.腰白玉之环:腰间

D.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

10.下外画横线词的意义相同的—项是(  )

A.或遇其叱咄      或以钱*丐之

B.久而乃和        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C.故余虽愚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今诸生学于太学  所欲有甚于生者

11.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的表现,既说明了“援疑质理”的求教之艰难,又表现出作者求 知的渴力与诚心。

B.第一段对“同舍生”的穿戴作了详细的描写,是为了突出“同舍生”服饰的华贵,与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作者的志趣所在。

C.第二段用对比写“今诸生”求学之便,强调了天资和求学条件的重要*。

D.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刻苦地学习,情真意挚, 语重心显得亲切动人,他人奋进。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大寒,砚*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或遇其叱咄,*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回答】

9.C

10.B

11.C

12.(1)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共5分)

(2)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共5分)

【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应结合语境、语法、课内所学来解答本题。C项“腰白玉之环”中的“腰”如解释为“腰间”在语法上讲不通;“腰”本是名词,但此处后面跟了宾语,故应活用为动词,腰间佩戴。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利用音形关系,通假推测。比如本题中,“腰白玉之环”中的“腰”可以利用语法知识进行解答。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可以结合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以及虚词前后词语的词*进行解答。B项,第一个两个“乃”都解释为“才”。A项,第一个“或”,有时;第二个“或”,有人。C项,第一个“虽”,虽然;第二个“虽”,即使。D项,第一个“于”,在;第二个“于”,比。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首先要关注词*差异。高中阶段需要掌握的常见虚词共有18个,数量上并不算多,但因为用法纷繁,学起来并不容易,更主要的是,有些虚词的使用只在词*上存在细微的差别,意思都完全一样,稍不留心,便会做出错误的判断。然后要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第三要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第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最后要熟悉课本用例。比如本题中,“于”就可以根据其前后词语的词*进行区分,放在地方前面一般解释为“在、到、从”,放在形容词后,一般解释为“比”。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强调了天资和求学条件的重要*”有误,最后一段结尾说“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是强调心思专一的重要*。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选项C来源于文章第二段,文章里的表述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可见选项中“天资和求学条件的重要*”错误。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大寒”,酷寒;“*坚”,冻成坚*;“弗之怠”,宾语前置句,应为“弗怠之”,“怠”,放松。第二句中,“或”,有时;“叱咄”,训斥;“*”,表情;“至”,周到;“复”,答复。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知识点:公文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