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当前位置 /首页/题库 > /列表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题。子夜吴歌·秋歌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题。子夜吴歌·秋歌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题。

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22.首联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秋的?此联有何作用?请分点概述。

23.诗最后联用了什么手法?此联拓深了诗歌怎样的主题?

【回答】

22.从视听、动静角度来写秋的。作用:①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触动(撩拨、勾起)了思妇的诸多感情;③自然引出下文内容。

23.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此联把主题从个人的相思之情拓深到期盼平定战乱、过上和平生活的愿望上来,社会意义更广泛了。

【解析】

22.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

23.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知识点:

题型: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