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当前位置 /首页/题库 > /列表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落 叶【明】吴嘉纪枝上曾几日,夜来秋已终。又随天地意,乱下户庭中。不静月斜处,偏惊白头...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落 叶【明】吴嘉纪枝上曾几日,夜来秋已终。又随天地意,乱下户庭中。不静月斜处,偏惊白头...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落  叶

【明】吴嘉纪

枝上曾几日,夜来秋已终。又随天地意,乱下户庭中。

不静月斜处,偏惊白头翁。何须怨摇落,多事是春风

【注】吴嘉纪(1613—1684),字宾贤,号野人,明末清初诗人。明亡后绝意仕途,隐居家乡,以布衣终身。

16.全诗是怎样描述秋天落叶的?为什么落叶偏使白头翁“惊”呢?

17.诗的尾联是什么意思?它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回答】

16.按时间顺序写叶由枝上落至户庭的过程。暮秋月夜,风吹叶落,散落的枯叶在院子里发出萧萧瑟瑟的声音。白头老翁之所以“惊”,是因为他从落叶中感到了时间的推移,而由此感慨自己生命流逝,人生衰老。

17.落叶何必要埋怨秋风将它摇落呢?这是因为它在春风中就隐含了多变故的命运。生命规律就是有兴必有衰,应当从容面对,尾联体现了诗人达观从容的人生态度。

【解析】

试题分析:

16.秋天本来就有两分凉意,而暮秋又平添了两分凉意,而暮秋的夜晚就再增加了两分凉意,暮秋的夜晚更加上清冷的月光就再增加了两分凉意。这不由得引发诗人的感慨:“枝上曾几日”,满树繁叶,曾在青青枝头绿了几日,就发黄变脆,随秋风纷飞飘坠,散落在洒满月光的庭院之中,发出萧萧瑟瑟的声音。大有“曾日月之几何,而*山不可复识矣”的况味。这悉悉索索的落叶声,更衬托出夜晚的幽静冷清;但在白头老翁听来,却是惊心动魄。一惊时间的推移,一转眼又是一年秋风起,诱发了诗人的悲哀;二惊生命的流逝,曾几何时,已经是青春不再,两鬓如霜了;三惊人生之衰老,叶落明年还会再生,人老则不会返老还童,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第二问考查诗歌中的情感。第一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景物,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一般认为,诗词描写写意象可景物的手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等。②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烘托(即正衬)、**渲染、绘形绘*、名词列锦(意象叠加)、虚实结合、白描等的。③描写角度: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等。④描写顺序:时间、空间等。第二问解答时要注意从具体诗句内容入手分析。

17.尾联“何须怨摇落,多事是春风”,落叶何必要埋怨秋风将它摇落呢?其实它在春风中就隐含了多变故的命运。生命规律就是有兴必有衰。《红楼梦》第五回中写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所以,人应当从容面对死亡,这首诗正表达了诗人达观从容的人生态度。达观不是乐观,它是介乎悲观和乐观之间的第三种态度,它不表现为春风满面喜笑颜开,达观应当是眉宇舒展心态安详;达观就是更透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所以能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放得下。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或议论*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忧国忧民等。本题最后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再结合上文景语,就可以很容易得到*了。

知识点:

题型: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