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当前位置 /首页/题库 > /列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大兵梁晓声天黑了。暴风雪呼啸得更加狂怒。一辆客车,已经被困在公路上六七个小时。车...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大兵梁晓声天黑了。暴风雪呼啸得更加狂怒。一辆客车,已经被困在公路上六七个小时。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大 兵

梁晓声

天黑了。

暴风雪呼啸得更加狂怒。一辆客车,已经被困在公路上六七个小时。

车上二十几名乘客中,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她的孩子刚刚两岁多一点儿。还有一个兵,他入伍不久。他那张脸看去怪稚气的,让人觉得似乎还是个少年呐。

那时车厢里的温度,由白天的零下三十摄氏度左右,渐渐降至零下四十摄氏度左右了。车窗全被厚厚的雪花一层层“裱”严了。车厢里伸手不见五指。每个人都快冻僵了。那个兵自然也不例外。不知从哪一年起,*人开始将兵叫做“大兵”。其实,普通的大兵们,实在都是些小战士。

那个兵,原本是乘客中穿得最保暖的人:棉袄、棉裤,冻不透的大头鞋,羊剪绒的帽子和里边是羊剪绒的棉手套,还有一件厚厚的羊皮*大衣。

但此刻,他肯定是最感寒冷的一个人。

他的大衣让司机穿走了。只有司机知道应该到哪儿去求援。可司机不肯去,怕离开车后,被冻死在路.上。于是兵就毫不犹豫地将大衣脱下来了.....

他见一个*只戴一顶毡帽,冻得不停地淌清鼻涕,挂了一胡子,样子非常可怜。于是他摘下羊剪绒帽子,给*戴了。*见兵剃的是平头,不忍接受。兵憨厚地笑笑说:“大爷您戴着吧!我年轻,火力旺,没事儿。”

人们认为他是兵,他完全应该那么做。他自己当然也这么认为。

后来他又将他的棉手套送给一个少女戴。

她接受时对他说:“谢谢。”

他说:“不用谢。这有什么可谢的?我是兵嘛,应该的。”

后来那年轻的母亲哭了。她发现她的孩子已经冻得嘴唇发青。尽管她一直紧紧抱着孩子。

于是有人叹气....

于是有人抱怨司机怎么还没找来救援的人们.....

于是有人骂娘、骂天、骂地,骂那年轻的母亲哭得自已心烦心慌....

于是,兵又默默地脱自己的棉袄,走到那位年轻母亲身边。帮着她,用自己的棉袄,将她的孩子包起来了.....

穿着大衣的几个男人和女人,都用大衣将自己裹得更紧了。仿佛,兵的举动,使他们冷上加冷了....

再后来,天就完全黑了。

伸手不见五指的车厢里忽然有火苗一亮:一个男人按着了打火机。

他接近到兵跟前,一松手指,打火机灭了。车厢里又伸手不见五指了。

他低声说:“真的,你这兵就是经冻。咱俩商量个事儿,把你的大头鞋卖给我吧,200元! 200元啊!”

兵说:“这不行。我要冻掉了双脚,就没法儿再当兵了。”

他一再地央求。说哪儿会冻掉你双脚呢!你把大衣、棉袄、帽子和手套都白送给别人穿着戴着了,怎么我买你一双鞋你倒不肯了呢?

兵沉默片刻,犹豫地说:“那...如果你愿意用你那半瓶酒和我换的话,我可以考虑....”.

二人互换之际,他又灌了一大口酒。好像如若不然,这种交换,在他那一方面是很吃亏的。

兵从车厢这一端,摸索着走向那一端,依次推醒人们,让所有的人都饮口酒驱寒。包括那位年轻的母亲,包括那少女。

酒瓶回到兵的手中时,兵最后将它对着嘴举了起来——只有几滴酒缓缓淌进兵的嘴里。兵感到口中一热,似乎浑身也随之热了一下......

车是被困在一条山路上的。一侧是悬崖。狂风像一把巨大的扫帚,将下坡的雪一片片扫向悬崖底谷。

于是车开始悄悄地倒滑了。没有一个乘客感觉到这是一种不祥。

但兵敏锐地感觉到了,他下车了....

拂晓,司机引领来了铲雪车和救援的人。乘客们欢呼起来。只有一个人没有欢呼,就是兵。就是那看上去怪稚气的兵,就是那使人觉得还是个少年的兵。

人们是在车后发现他的——他用肩顶着车后轮,并将自己的一条腿垫在车后轮下。他就那么冻僵在那儿,像一具*雕。

也许,他没有声张,是怕人们惊慌混乱,使车厢内重量失衡,车向悬崖滑得更快。也许,他发出过*告,但沉睡的人们没有听见。呼啸的狂风完全可能将他的喊声掩盖.....

事后人们才知道,他入伍才半年多。他还不满19岁。他是一个多子女的穷困乡村的农家的长子。他的未婚妻是个好姑娘,期待着他复员后做他的贤妻.....

(选自《小小说精读》,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兵”为旧时对普通士兵的称呼,常含有贬义。小说以“大兵”为题,这种“贬词褒用”式的称谓,既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又突显了主人公的高大形象。

B.“暴风雪呼啸得更加狂怒”,写出环境的极冷,引出下文“大兵”让衣、让帽、让手套、换酒等一系列行为,与后文狂风扫雪的环境描写相照应,为结局作铺垫。

C.“有人叹气,有人抱怨,有人骂娘、骂天、骂地,骂那年轻的母....”这些叙述表现出车上的人们除了“大兵”都是些自私自利、缺少互助精神的人。

D.小说围绕着客车被困,“大兵”送出他所有的保暖衣物、用冻不透的大头鞋换酒给大家驱寒、顶住将要滑下悬崖的汽车这些情节,歌颂了“大兵”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

8.这篇小说为了突出“大兵”的形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有哪些对比。

9.小说的最后一段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回答】

7. C(“都是些自私自利、缺少互助精神的人”概括不当。文中“*见兵剃的是平头,不忍接受”;少女接受他的手套时对他说“谢谢”,说明他们并不是自私自利的人。)

8.①其他人的抱怨、用大衣把自已裹紧的举动与大兵把御寒衣服送人的对比;②“男人”买鞋只为自己的自私与大兵以鞋换酒给大家驱寒的无私的对比;③大兵的敏锐*觉与他人麻木迟钝的对比;④大兵人格的“大”与其年龄的“小”的对比。(每点2分,任答三点给满分)

9.小说最后一段采用了补叙的方式。(1 分)

作用有:①对人物的细节作了补充交代,“大兵”的人伍时间和年龄等细节丰富了人物的形象。②交代了“大. 兵”的家庭背景。“大兵”家境贫寒,但始终不忘"我是兵”的初心,突显了他的奉献牺牲,使读者对其精神更加感佩。③暗示“大兵”憧憬美好生活。“大兵”的未婚妻以及未婚妻的期待等细节,增强了小说的悲剧*和感染力,深化了小说主旨,提升了小说的社会价值。(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5分)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