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当前位置 /首页/题库 > /列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寄 钱白旭初回乡办完父亲的丧事,成刚要母亲随他去长沙生活。母亲执意不肯,说乡下清...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寄 钱白旭初回乡办完父亲的丧事,成刚要母亲随他去长沙生活。母亲执意不肯,说乡下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寄  钱

白旭初

回乡办完父亲的丧事,成刚要母亲随他去长沙生活。母亲执意不肯,说乡下清静,城里太吵住不惯。成刚明白,母亲是舍不得丢下长眠在地下的父亲,成刚临走时对母亲说:“过去您总是不让我寄钱回来,今后我每个月给您寄200元生活费。”母亲说乡下开销不大,寄100元就够用了。

母亲住的村子十分偏僻,乡邮员一个月才来一两次。如今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了,留在家里的老人们时时盼望着远方的亲人的信息,因此乡邮员在村子里出现的日子是留守村民的节日。每回乡邮员一进村就被一群大妈、大婶和老奶奶围住了,争先恐后地问有没有自家的邮件,然后又三五人聚在一起或传递自己的喜悦或分享他人的快乐。这天,乡邮员又来了,母亲正在屋后的菜园里割菜,邻居大妈一连喊了几声,母亲才明白是叫自己,慌忙出门从乡邮员手里接过一张纸片,是汇款单。母亲脸上洋溢着喜悦,说是儿子成刚寄来的。邻居张大妈夺过母亲手里的汇款单看了又看,羡慕得不得了,说,乖乖,2400元哩!人们闻声都聚拢来,这张高额汇款单像稀罕宝贝似的在大妈大婶们手里传来传去的,每个人都是一脸的钦羡。

母亲第一次收到儿子这么多钱,高兴得睡不着觉,半夜爬起来给儿子写信。母亲虽没上过学堂,但当过村小教师的父亲教她识得些字写得些字。母亲的信只有几行字,问成刚怎么寄这么多钱回来?说好一个月只寄100元。成刚回信说,乡邮员一个月才去村里一两次,怕母亲不能及时收到生活费着急。成刚还说他*不低,说好每个月寄200元的,用不完娘放在手里也好应付急用呀。看完了成刚的信,母亲甜甜地笑了。

过了几个月,成刚收到了母亲的来信,信只短短几句,说成刚不该把一年的生活费一次寄回来,明年寄钱一定要按月寄,一个月寄一次。

转眼间一年就过去了。成刚因单位一项工程工期紧脱不开身,回老家看望母亲的想法不能实现了。他本想按照母亲的嘱咐每月给母亲寄一次生活费,又担心忙忘了误事,只好又到邮局一次给母亲汇去2400元。二十多天后,成刚收到一张2200元的汇款单,是母亲汇来的。成刚先是十分吃惊,后百思不得其解,正要写信问问母亲,却收到了母亲的来信。母亲又一次在信上嘱咐说,要寄就按月给我寄,要不我一分也不要。

一天,成刚遇到了一个从家乡来长沙打工的老乡,成刚在招待老乡吃饭时,顺便问起了母亲的情况。老乡说,你母亲虽然孤单一人生活,但很快乐。尤其是乡邮员进村的日子,你母亲像过节一样欢天喜地。收到你的汇款,她要高兴好几天哩。成刚听着听着已泪流满面,他明白了,母亲坚持要他每个月给她寄一次钱,是为了一年能享受12次快乐。母亲心不在钱上,而在儿子身上。

9.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作品以平淡朴素的语言叙述了母亲丧夫后孤单一人的生活及其内心的情感寄托,刻画了一个母慈子孝的温馨生活片段,凸显了深沉的母爱对主人公的强烈震撼。

B.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了,留在家里的老人们时时盼望着远方亲人的信息,于是乡邮员在村子里出现的日子是留守村民的节日,而许多留守老人们的生活因此有了保障。

C.母亲第一次收到儿子寄来的2400元钱,高兴得睡不着觉,是因为她看这张高额汇款单像稀罕宝贝似的在大妈大婶们手里传来传去的,每个人都是一脸的钦羡,觉得儿子能力强、本事大,让她在村里长了脸。

D.母亲过去总是不让儿子寄钱回去,父亲去世后儿子要每个月寄200元生活费,母亲却说乡下开销不大,只要求寄100元,充分体现了在母亲那博大、宽广的心怀中记挂的总是儿子,唯一没有容纳的,常常就是她自己。

E.老乡说,你母亲虽然孤单一人生活,但很快乐。可是,丈夫去世,儿子远在他乡,孤身一人,又生活在十分偏僻的乡下,成刚的母亲是不可能真的十分快乐的。

10.作品中的母亲有哪些*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11.作品安排了母亲三次给儿子写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2.“母亲心不在钱上,而在儿子身上”,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回答】

9.A3分 D2分;B C E不给分

10.①勤俭朴实:普通农村妇女,对物质要求很低;②坚强执着:有自己的主见,一个人独自在乡下生活;③乐观慈爱:孤单却很快乐,心不在钱上,不在自己身上,而在儿子身上。

11.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儿子两次寄钱,母亲三次回信,是作品情节的主要部分;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了母亲俭朴、慈爱的*格特征;③强化了主题,母亲心不在钱上,而在儿子身上。

12.“母亲心不在钱上,而在儿子身上”,相对儿女而言,金钱、物质不是父母所关心的,作品中让人挥之不去的无疑便是那位平常又慈爱的母亲的那颗滚烫的心,母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牵挂是全身心的。①母亲在意的不是儿子寄钱的数量,而在意一年能享受12次儿子给她寄钱的快乐;②母亲在意的是儿子能够经常跟她联系,因为她牵挂儿子的行踪,牵挂儿子的平安;③儿子给年迈的母亲寄钱,固然是履行赡养的义务,更是孝心,是回报和感恩,同时父母也需要儿子情感的关怀。(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不能脱离原文泛泛而谈。)

【解析】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可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内容、人物形象、语言、手法等角度分析作答。B项,许多留守老人们的生活因此有了保障理解不正确;C项,让母亲高兴的是儿子对她的记挂和孝顺;E项,不可能真的十分快乐理解不正确。所以选AD。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示】在现代文阅读命题中,多项选择题的设置往往有一些陷阱,分析时,一定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基础上,从内容、形象、表现手法、语言等角度来仔细分析选项是否正确。看似合理的前因后果,实际上是断章取义,只有通读全文,才能看出其破绽。还有的在情节、叙述角度等方面设置一些令考生容易判断失误的题目,解答此类题,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判断。例如,本题选项B仅因为乡村邮递员的出现就认为留守老人们的生活有了保障显然是不正确的。选项C是误解了人物的心理;选项E可根据最后一段判断出该项的表述是错误的。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可根据对文中母亲的言行举止等描写及议论*评价*的语句分析作答。例如,第一段“母亲说乡下开销不大,寄100元就够用了”刻画出了母亲勤俭朴实的*格特点。以此类推,再从母亲的坚强执着、乐观慈爱等角度分析作答。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情节安排的作用。解答此题,应根据文中母亲三次给儿子写信的具体内容,从表现的母亲人物形象、与小说故事情节的关系、主题的关系等角度分析作答。例如从写信内容来看,母亲三次给儿子写信,突出了母亲俭朴、慈爱的*格特征。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情节设置的作用题的答题思路:1.与其他情节关系的作用(视情节位置而定)2.表现人物*格的情节:情节安排的效果:巧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耐人寻味、引人深思、设置悬念、引发兴趣等。对人物*格及主题起作用的两方面:交代前文某情节内容 与其他情节进行对比,表现人物某种*格。答题格式:情节内容+*格内容。3情节在表现主题方面所起的作用一般为点明,突显,深化主题。格式:情节内容+主题内容。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探究文中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抓住关键词,结合着语句所在语段的具体语境,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分析作答。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及人物形象、小说主旨的理解可知,“母亲心不在钱上,而在儿子身上”这句话的理解,应抓住“不在钱”“在儿子身上”,着眼于全文,结合着母亲的人物形象和从作者的写作意图,从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和关心,儿子对父母的孝敬等方面探究作答。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对作品进行个*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探究文中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探究能力题。在小说文本阅读题中,作者有时为了表达思想的需要,往往在他们的作品中写一些语意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要懂得这些句子的表面意思,还要深入领会它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探究语句的丰富意蕴,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句所在语段的具体语境,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的角度思考其蕴含的丰富意蕴。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