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当前位置 /首页/题库 > /列表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和上官伟长芜城①晚眺 【宋】严羽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京口②寒烟鸦...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和上官伟长芜城①晚眺 【宋】严羽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京口②寒烟鸦...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和上官伟长芜城①晚眺  【宋】严羽

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

京口②寒烟鸦外灭,历阳③秋*雁边遥。

清*木落长疑雨,暗浦风多欲上潮。

惆怅此时频极目,*南*北路迢迢。

【注】①芜城:扬州的别称。②京口:今*苏镇*。③历阳:今安徽和县。

11.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12.《沧浪诗话》认为诗歌的高妙之处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请结合尾联加以赏析。

【回答】

11.①首联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景图。诗人客居异乡,登楼远眺,古城周围一片萧条,深秋时节,草木凋零,暮*降临,古城孤立荒原,渲染出一片冷落萧瑟的气氛。②自然引出诗人的归思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12.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②尾联写诗人极目远眺,但见长路漫漫,不见故乡,把一片乡情融入“*南*北路迢迢”的画面中。

【解析】

1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这是考查诗歌形象及作用。第一问,应先找出首联中的意象,然后结合其特点进行概括。第二问,应先考虑写景的直接作用,即交代时令,渲染氛围,烘托气氛,然后再考虑这一景象与下文的关系。“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萧条”“归思”“黯”等词语交代了景象的特点——萧瑟凄凉,再结合整首诗歌的情感,可以知道首联奠定了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第一问,答题模式:(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常见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忧国忧民。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对于第二问,一般如下:先看写了什么内容,再从如下角度考虑作用:与诗歌标题的关系——扣题、点题;与情的关系——渲染烘托,与下文的关系——引出、奠定感情基调,交代时令。

1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沧浪诗话》认为诗歌的高妙之处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请结合尾联加以赏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技巧的能力。这首诗描写登扬州城所见的迷茫旷远的秋*,从而抒发思乡之情。首联以萧条的景象定下了忧伤情调和思归的主旨。中间两联对仗写登临所见,颔联写远景,境界开阔,“鸦外”、“雁边”暗含羁旅之愁。颈联写近景,观察颇为敏锐,且能融情于景。这两联对仗都是上句强,下句弱,因为上句更富形象思维。尾联转为抒情,“惆怅”呼应“萧条”和“黯”;“路遥遥”以景结情,能够宕出远景,“言有尽而意无穷”。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目标直接指向尾联,且是“言有尽意无穷”,应是指向抒情的方式。

知识点:

题型: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