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当前位置 /首页/题库 > /列表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张春,字泰宇,同州人。万历二*年举于乡,历刑部主事。励*行,善谈兵。天启二年...

问题详情: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张春,字泰宇,同州人。万历二*年举于乡,历刑部主事。励*行,善谈兵。天启二年...

(一)文言文阅读( 17分)

    张春,字泰宇,同州人。万历二*年举于乡,历刑部主事。励*行,善谈兵。天启二年,辽东西尽失,廷议急边才,擢山东佥事,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时大*屯山海关,永平为孔道,士马络绎,关外难民云集。春运筹有方,事就理而民不病。累转副吏、参政,仍故官。崇祯元年改关内道。兵部尚书王在晋惑浮言,劾春嗜杀,一日枭斩十二人。春具揭辩,关内民亦为讼冤。在晋复劾其通阉克饷,遂削籍,下法司治。督师袁崇焕言春廉惠,不听。御史李炳言:“春疾恶过甚,为人中伤,夫杀之滥否,一勘即明,乞免提问。”不从。明年,法司言春被劾无实,乃释之。三年正月,永平失守,起春永平兵备参议。因言兵事不可预泄,乞赐陛见,面陈方略,帝许之。既入对,帝数称善,进春参政。已而偕诸将收复永平诸城,论功加太仆少卿,仍涖①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永平当兵燹②之余,闾阎困敝,春尽心抚恤,人益怀之。四年八月,大清兵围大凌河新城,命春监总兵吴襄、宋伟*驰救。九月二十四日渡小凌河。越三日次长山,距城十五里,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战。两*交锋,火器竞发,声震天地。春营被冲,诸*遂败,襄先败,春复收溃众立营。时风起黑云见,春命纵火,风顺火甚炽。天忽雨反风,士卒焚死甚众。少顷雨霁,两*复鏖战,伟力不支亦走。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部卒死者无算。诸人见清太宗文皇帝皆行臣礼,春独植立不跪。至晚,遣使赐以珍馔。春曰:“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遂不食。越三日,复以酒馔赐之,春仍不食,守者恳劝,感太宗文皇帝恩,始一食。令薙③发,不从。居古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死。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朝议虽不从,而有司系其二子死于狱。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①涖,lì,官吏到任,执行职务或临朝治理政事。②燹 :xiǎn,野火。多指兵乱中纵火焚烧。③薙:薙同“剃”tì【动】用*刮去毛发

10.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B.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C.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D.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年号和干支兼用纪年。文中“万历二*年”是用帝王年号纪年。

B.《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皆为古代楚国的歌曲名,但后来人们用"下里巴人"比喻高雅的文艺作品,用"阳春白雪"比喻通俗的文艺作品。

C.关内,文中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亦用来泛指关口以内的地方,如函谷关以内。

D.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用来指房屋建筑,乡村村落,亦泛指平民百姓,人家,民间。

1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春善于兵事,临危受命。辽东辽西尽失,形势危急之下,他被起用为兵备参议,面君陈述方略被认可;永平失守,他带领诸将收复失地,凭借能力升为巡抚。

B.张春体恤百姓,深受爱戴。关外难民云集,他从不扰民,后遭*劾,百姓为他诉冤;永平街巷毁于兵火,他尽心安抚百姓,百姓越发怀念他。

C.张春守节不屈,尽忠朝廷。大凌河之战中,兵败被俘,诸将皆跪拜清朝皇帝,唯张春直立不;被要求剃发效忠,他也不肯,最终守节而死。

D.张春屡遭*劾,令人同情。受谣言蛊惑,王在晋不察实情,两次*劾他,使张春下狱受审;兵败被执尽忠至死,刘孔昭*劾他,致他两个儿子死于狱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为人中伤,夫杀之滥否,一勘即明,乞免提问。

(2)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

【回答】

10.(3分)D 【解析】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11.(3分)B  "阳春白雪"比喻高雅的文艺作品,"下里巴人"比喻通俗的文艺作品。

12.(3分)A 【解析】是永平失守后被起用为兵备参议;并没有升为巡抚,而是“仍涖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

13.(8分)⑴(张春)被人中伤,是不是有滥杀行为,一调查便会明白,希望免于提审。

⑵忠臣不侍奉两个君主,这是礼道,我如果贪生怕死,朝廷怎么会任用我呢?

【解析】⑴“被动句”“乞”“提问”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⑵“事”“礼” “安”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参考译文】

张春,字泰宇,同州人。万历二*年(1600)乡试中举,曾任刑部主事。他很注意德行修养,善谈兵法。天启二年(1622),辽东辽西尽为清*占领,朝廷急需守边将才,升张春为山东佥事,兼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这时大*屯驻山海关,永平为来往要道,兵马络绎不绝,关外难民也云集于此。张春运筹有方,事情办得合理,又不扰害百姓。历任副使、参政,最后又回到原来官职。崇祯元年(1628),改任关内道兵备。兵部尚书王在晋听信流言,说春好杀人,一天斩首十二人。张春上书申辩,关内百姓为他诉冤。在晋又*劾他与太监有勾结,克扣*饷,将他革职,交司法衙门惩办。督师袁崇焕认为张春廉洁,不同意惩办。御史李炳认为说:“张春平时疾恶如仇,故为人所中伤。是不是有滥杀行为,一调查便会明白,用不着提审。”皇帝不同意。第二年司法衙门报告说,*劾张春的罪状,均查无实据,于是将他释放。崇祯三年(1630)正月,永平失守,起任张春为永平兵备。因为说兵机不可泄露,请准予朝见皇上,面陈战略,皇帝准许。他当面向皇上陈述了自己的意见,皇帝认为很好,升他为参政。随后,张春同诸将收复了永平诸城,论功加太仆少卿,仍负责兵备事,候巡抚开缺时再补任。永平大战之后,百姓贫困,张春尽心抚恤,所以*更加怀念他。崇祯四年(1631)八月,清兵围攻大凌河畔之新城,命张春督率总兵吴襄、宋伟去援救。九月二十四日渡过小凌河,经三日到达长山,距城十五里,清*以二万骑兵来迎战。两*交锋,**齐发,声震天地。张春营受到冲击,诸*皆败,吴襄先失败,张春收集被击溃的*士再立营。忽然风起云涌,张春命纵火,火势甚大。又突然大雨,风向逆转,明官*士卒被烧死很多。过了一会儿雨停,两*再战,宋伟不能支持也退走了。张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恭大湖等三十三人被俘,部卒死者无数。他们见了清太宗皇太极,都行君臣跪拜礼,只有张春直立不跪。到了晚上,皇太极派人赐给他珍馐美味。张春说:“忠臣不侍奉两个君主,这是礼道。我如果贪生怕死,朝廷怎么会任用我呢?”最终没有吃饭。过了三天,又拿酒食赏赐给他,张春仍然没有吃。看守者恳切劝解,又为清太宗的诚意所感动,才食一餐。令他剃发,不肯。住在古庙内,穿着明朝衣冠,一直都没有失去一个臣子的气节,最终死去。当张春未死之时,清有议和之意,张春将此事转告朝廷,朝中廷臣们七嘴八舌地攻击张春。诚意伯刘孔昭*劾他降敌不忠,要求削夺他的官职。朝廷虽未同意,而有关衙门把春的两个儿子逮捕入狱,死于狱中。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