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经典语录 > /列表

《解“语”:语文老师教给青少年的论语课》经典语录


经典语录

什么是朋友?大略而言:同门为朋,同志为友。一起跟随同一个老师学习,就是朋;有共同的志向,就为友。朋友就是一起学习、有相同志向的人。

《解“语”:语文老师教给青少年的论语课》经典语录

古人称理论知识的训练为“学”,生活实践的体验为“习”。切切实实地去体会,体会什么呢?就是学的内容,关键便在这里。儒家讲的学问,是怎样的学问?注意,可并不是仅指诗词文章,读书好就是学问好吗?博闻强识就是君子吗?未必。哪怕你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只要你做人好、做事对,就是大学问。《论语》之中,有许多处印*了这一点。如何*成德,就是学问,儒家的学问。

孔子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弟子,叫宰予。他曾经问孔子,老师,父母去世之后要为之守丧三年,如果一个君子三年不出来做事,那对国家也是很大的损失啊,为什么不能少一些呢?孔子说那你觉得多长时间好?宰予回答说一年。孔子接着又问,那么你安心吗?宰予说我安心。孔子说,你安心那你就可以只守一年。待他离开后,孔子说宰予不孝啊,人还是婴儿时,大约三年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离不开父母的照料,不然就活不下去,那么父母去世了,你为父母守孝三年,又有什么过分的呢?

17、天有天道,人有人道,君有君道,臣也有臣道。后世的儒家名流荀子就曾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讨论怎么做臣子。他认为,作为大臣,应该做到顺、敬、忠三个字,而其中的忠又是分等级的,有头等的忠臣,有次一等的忠臣,有下等的忠臣,还有国家的奸贼。

“时习之”,就是随时随地能反省,开始反省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然会有会心的微笑。比如说你又一次看到有人摔了一跤,这次你不笑话她了,而是伸手帮她捡起饭盒,问一句同学没事吧?当你看到她感谢的表情浮现在梨花带雨的脸颊上时,你的心中也会跟着有微微的喜悦,这就是“悦”。“悦”不是大笑、狂笑,你哈哈哈哈一顿笑,那是发疯。“悦”是有得于心,会心的笑。如果是在大学,说不定一段美丽故事的开端就已经写好了,未成年人嘛,就算了。

如今丰富的物质享受、令人惊异的现代科技,让许多从前想也不敢想的问题变得轻而易举。但我们依然无法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安放自己的内心?*不在方程的解中,无法求导,也无法积分。但在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中,埋下了线索。所以,我们需要阅读它。

《学而》是总纲,告诉我们三件事:一、儒家的学问,是学习如何*成德的。二、学问的方法,就是随时随地从生活中去体会。三、对待学问的态度,就是不怨天、不尤人,反省自身。因此,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在编纂《春秋》时使用春秋笔法的孔子,用词一向是极为严谨的。颛臾是鲁国的附庸国,如果真的该打,可以用什么字呢?《孟子》中说:“征者,上伐下也。”“征”字多用于上对下的惩治,也有远行的意思。而另一个字“讨”,则有宣布罪行并加以抨击的意思。所以此处用“征伐”最好,表明上君惩治下臣,名正言顺。

学习《诗经》就对了啊,我们*文化具有一种诗*的精神。你看古代没有《圣经》,但是我们有《诗经》,这种以诗为经的现象,大约为华夏文化所独有,这也与我们的语言有关。

人的本*虽然大致差不多,但是后来形成的*格志趣却是各不相同,你爱*山,我爱美人,人各有志,勉强不得。

如果父母无故打骂你,你就可以对他们说,我们*文化,讲究父慈子孝,你们对我不慈爱,小心以后我不孝敬你们。不过反过来,如果父母尽心对你,而你在他们老了之后,却不好好照顾他们,那就是不孝,就没了做人的根本。无论你取得多大的成就,拥有多高的地位与权力、多少的财富,在儒家标准面前,你可能连人都算不上。

为什么孔子常常以四十岁这个年龄为判断标准?从生理上看,大概此时是人的生命的转折时期,从此之后体力、精力都会不济,之前没有做出成绩,之后再想做出成绩就会受体力与精力的限制,也就难了,更何况古人寿命普遍较短。这样说有没有依据呢?还真有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