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庫

當前位置 /首頁/題庫 > /列表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研究作者的生平事蹟,以推斷作品中的意向,將詩人的仕宦出處、愛情生活、師友淵源乃至...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研究作者的生平事蹟,以推斷作品中的意向,將詩人的仕宦出處、愛情生活、師友淵源乃至...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

研究作者的生平事蹟,以推斷作品中的意向,將詩人的仕宦出處、愛情生活、師友淵源乃至異聞軼事,都列爲 作品意義與價值的可靠指引,這種鑑賞,是傳統方法中常用的,像《唐詩紀事》、《宋詩紀事》及許多詩話,無不如此。後來寫文學史、詩史的作者,也都是採用這 種歷史的鑑賞法,着重於詩歌本身以外的材料。談到詩歌的本身,便只用些抽象的辭彙來形容,像討論到高適的詩,不是渲染他“年五十始學,爲詩即工”的神話, 就是詳述在旗亭看“妙妓”唱詩的趣事。對作品本身的鑑賞,最多說它“風格雄放”,能將它與岑參的詩作一比較,說什麼相異處是“高適詩尚質主理,岑參詩尚巧 主景”,相同處是皆以“悲壯爲宗”,稍稍涉及作品的本身,已經算是說得很透徹了。傳統的詩歌鑑賞滯留在這個圈繢中打轉,歷時甚久,許多說詩的資料,重複引 用,愈積愈多,至清末的夏敬觀作《唐詩說》,總結前人所說而集其大成,可以舉爲這一派鑑賞法的代表。就缺點而言,這樣的鑑賞往往將作品內在的結構忽略,我 們不否認研究作者的歷史,是與作品的鑑賞有着密切的相關*,但作者的生平歷史往往只數十百言,即使加以編年紀事,一年所紀仍有限,要想了解每首作品仍有其 困難,而即使瞭解詩作的本末,與瞭解詩作的藝術成就依然是兩回事。若作品的本身被忽略,則鑑賞家退居爲史評家,詩的鑑賞就會全部落空。

所以考明瞭作者的生平事蹟,還應據以深究作品的藝術結構。譬如鑑賞杜甫的《宿府》詩,據生平歷史,知道 此詩作於五十三歲,杜甫入嚴武幕府,做了工部員外郎,賜給緋魚袋,就“杜工部”的宦途而言,乃是飄泊一生中最有依靠的歲月。全詩是:“清秋幕府井梧寒,獨 宿*城蠟炬殘。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好誰看?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已忍伶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從末句中知道他有“姑且相就”的心 思,但鑑賞不應限於此,該就詩作去分析脈理,發現“獨宿”二字是通篇的眼目,“井梧寒”“蠟炬殘”,當然是在寫獨宿,而“永夜角聲悲”時自言自語,也是獨 宿的淒涼景況,“中天月*好”時誰共賞看?也是獨宿的無聊心情。“悲”也罷,“好”也罷,結果一樣淒涼無聊,如此一頓一挫,神味加倍雋永了。下面風塵侵 尋、鄉書闊絕,寫來也來不得;關塞蕭條、歸路艱難,寫去也去不得,這纔是“姑且相就”的獨宿原因。然而“一夜獨宿”時寓有多少“十年”中的感慨;“一枝棲 息”間寓有多少飄泊的空間,今日暫依於此,思緒翻騰,必然是悽惻不眠了。全詩脈絡緊湊,命意悲壯,得歷史生平的配合而益爲彰顯,如此纔是理想的鑑賞法。

(節選自黃永武《*詩學·鑑賞篇》)

4.下列與詩歌採用的“歷史的鑑賞法”相關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種鑑賞方法是傳統鑑賞方法中常用的一種,是通過研究作者的生平事蹟來推斷作品中的意向的鑑賞方法。

B.鑑賞者不從詩歌本身進行鑑賞,而是着重詩歌本身之外的材料,通過研究作者的歷史來了解詩歌創作的本末。

C.這種鑑賞是將詩人的仕宦出處、愛情生活、師友淵源、異聞軼事等作爲理解作品意義與價值的可靠依據來進行的。

D.這種鑑賞具有一定的缺點,即作品內在的結構往往被忽略,而一旦作品本身被忽略,詩的鑑賞就會全部落空。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唐詩紀事》、《宋詩紀事》及許多詩話,都是採用歷史的鑑賞法,對詩歌作者的相關史料進行研究並以此來推斷詩歌作品的意義和價值的。

B.夏敬觀的《唐詩說》將衆多說詩資料加以總結、彙集,成爲歷史的鑑賞法的代表,也是這一派鑑賞法的集大成之作,突破了傳統詩歌鑑賞的圈繢。

C.用“高適詩尚質主理,岑參詩尚巧主景”來說明兩人詩作的不同處,用“悲壯爲宗”來說明兩人詩作的相同處,稍稍涉及了作品本身的鑑賞,但也算說得透徹了。

D.《宿府》一詩通篇的眼目是“獨宿”二字,“獨宿”的原因在於風塵侵尋、鄉書闊絕的來也來不得,關塞蕭條、歸路艱難的去也去不得。

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作者看來,研究詩歌作者的歷史是與作品鑑賞有密切關係的,但詩歌作者生平史往往記載文字不多,想借此瞭解詩人的每首作品仍有很大困難。

B.作者認爲了解詩歌創作的本末與瞭解詩作的藝術成就並不是一回事,更多地關注作者的生平歷史,加以編年紀事,將會使一位鑑賞家退居爲史評家。

C.作者將討論高適的詩與鑑賞杜甫的《宿府》詩作對比,前者意在說明什麼是歷史的鑑賞法,後者則否定了歷史的鑑賞法,並指出了最理想的鑑賞法。

D.作者認爲考明瞭作者生平事蹟還不夠,還應據以深究作品的藝術結構,詩歌的脈絡與命意在詩人歷史生平的配合下會更加清晰、明確。

【回答】

4.B

5.B

6.C

【解析】

4.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義的能力。解答此類題,可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從文中找到與“歷史的鑑賞法”相關的語段,然後代入原文進行比較分析,做出判斷取捨。仔細覈對全文可以知道B項“鑑賞者不從詩歌本身進行鑑賞”錯,原文是“談到詩歌的本身,便只用些抽象的詞彙來形容”。

【考點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爲理解B。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義的題目,題幹一般是“下列關於……的論述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是……”,答題時注意分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錯誤設置一般爲答非所問、混淆範圍,強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換概念、無中生有等,命題的手段爲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容,此題主要從概念的內涵的方面考覈,概括文章的內容較難,答題時首先閱讀題幹,在文中找到題幹對應的區位,然後仔細分析,此題的選項B偷換概念,“鑑賞者不從詩歌本身進行鑑賞”錯,原文是“談到詩歌的本身,便只用些抽象的詞彙來形容”。

5.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文本內容的辨析。首先瀏覽選項,然後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句,進行比較、辨析。B 項,《唐詩說》不是“這一派鑑賞法的集大成之作”,原文是 “總結前人所說而集其大成”;‘‘突破了傳統詩歌的圈繢”無中生有。

【考點定位】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考覈篩選並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題目,題乾的表述一般爲“對文章有關內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或者“正確的一項”,錯誤選項的命制基本和考覈概念的題目沒有區別,答題時注意閱讀題幹,找準區位,然後對讀,尋找細微的差別。本題B項屬於“無中生有”。

6.

試題分析:題幹問的是“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可見本題考查對作者觀點的理解。根據第四段可知,鑄鐵柔化技術是可以增加鐵器的強度和韌*,但是在春秋戰國時代,楚國的這一技術還不成熟,因而沒有普及和推廣。C項,文中沒有對比的寫法,也沒有否定歷史的鑑賞法。

【考點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題目一般以“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試題錯誤設置的方式主要是“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範圍”“無中生有”“偷換概念”等類型,答題時注意對全文的綜合理解,然後對照選項尋找細微的差別,選項C“無中生有”,文中沒有對比的寫法,也沒有否定歷史的鑑賞法。

知識點:論述類文本閱讀

題型: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