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庫

當前位置 /首頁/題庫 > /列表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問題。①郭沫若先生的劇本《屈原》裡嬋娟罵宋玉說:“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上演時他自己在...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問題。①郭沫若先生的劇本《屈原》裡嬋娟罵宋玉說:“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上演時他自己在...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問題。

①郭沫若先生的劇本《屈原》裡嬋娟罵宋玉說:“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上演時他自己在臺下聽,嫌這話不夠味,想在“沒有骨氣的”下面加“無恥的”三個字。一位演員提醒他把“是”改為“這”,“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就夠味了。他覺得這字改得很恰當,他研究這兩種語法的強弱不同,以為“你是什麼”只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意義,有時或許竟會“不是”;“你這什麼”便是堅決的判斷,而且附帶語省略去了。根據這種見解,他把另一文裡“你有*家的風度”一句話改為“你這*家的風度”。

②這是煉字的好例。我們不妨藉此把煉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員把“是”改為“這”,確是改得好,不過郭先生如果記得《水滸》就會明白一般民眾罵人,都用“你這什麼”式語法。石秀罵樑中書說:“你這與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楊雄醉罵潘巧雲說:“你這賤人,你這*!你這你這大蟲口裡流涎!你這你這……”一口氣就罵了六個“你這”。看這些例項,“你這什麼!”倒不僅是“堅決的判斷”,而是帶有極端憎惡的驚歎語,表現著強烈的情感。“你是什麼”便只是不帶情感的判斷,縱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見出。不過它也不一定就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含義”。《紅樓夢》裡茗*罵金榮說:“你是個好小子,出來動一動你茗大爺!”這裡“你是”含有假定語氣,也帶“你不是”一點譏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對了。從此可知“你這”式語法並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語法來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家的風度”改為“你這*家的風度”,似乎改得並不很妥。一、“你這”式語法大半表示深惡痛疾,在讚美時便不適宜。二、“是”在邏輯上是連線詞(copula)相當於等號;“有”的*質全不同。在“你有*家的風度”一句中“風度”是動詞的賓詞;在“你這*家的風度”中“風度”便變成主詞,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話。

③這番話不免囉唆,但是我們原在咬文嚼字,非這樣描銑必較不可。咬文嚼字有時是一個壞習慣,所以這個成語的含義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文學借文字表現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從來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例如《史記》李廣*虎一段:

“李廣見草中石,以為虎而*之,中石沒遊,視之,石也。因更復*,終不能人石矣。”

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虛在《史記辨惑》裡說它“凡多三石字”,當改為:“以為虎而*之,沒鏇,既知其為石,因更復*,終不能入”或改為:“嘗見草中有虎,*之,沒遊視之,石也。”

④在表面上改的似乎簡潔些,卻實在遠不如原文。“見草中石,以為虎”並非“見草中有虎”。原文“視之,石也”有發現錯誤而驚訝的意味。改為“既知其為石”便失去這意味。原文“終不能復人石矣”有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的意味,改為“終不能入”便覺索然無味。這種分別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細心玩索一番,自會明白。

⑤一般人根本不瞭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關係,以為更改一兩個字不過是要文字順暢些或是漂亮些。其實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內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姑舉一個人人皆知的例項。韓愈在月夜裡聽見賈島吟詩,有“烏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兩句,勸他把“推”字改成“敲”字。這段文字因緣古今傳為美談,於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說得好聽一點,都說“推敲”。古今人也都讚賞“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實這不僅是文字上的分別,同時也是意境上的分別。“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於今他“推”。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裡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敲”就顯得他拘禮些,也就顯得寺裡有人應門。他彷彿是乘月夜訪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裡如果不是熱鬧場合,至少也有一些溫暖的人情。比較起來,“敲”的空氣沒有“推”的那麼冷寂。就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似乎比“敲”要調和些。“推”可以無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頻添了攪擾。所以我很懷疑韓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稱賞的那麼妥當。究竟哪一種意境是賈島當時在心裡玩索而要表現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認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問題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個比較恰當,而在哪一種境界是他當時所要說的而且與全詩調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裡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節選自朱光潛《咬文嚼字》)

5.下面說法,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5分)

A.作者認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蘋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家的風度”,是不很妥當的。

B.咬文嚼字是一個壞習慣,所以這個成語的通常是一個貶義詞。

C.有時候,我們說了一句話但聽者不太明白,於是我們又換一種說法,這兩句話的意味有時可以完全一樣。

D.作者認為韓愈將“推”字修改為“敲”字可能不是那麼妥當。

E.“推”和“敲”哪一個字用得比較恰當,不在於字的本身而在於作者當時要說的哪一種境界。

6.對文章內容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1、2段舉出《屈原》中煉字的例子,說明“你這”式、“你是”式、“你有”式三種有著不同句式的意味。

B.第3、4段舉出王若虛《史記辨惑》中對《史記》李廣*虎一段的改寫,說明文字一增一減意味就不同了。

C.第5段舉出賈島“推敲”的故事,說明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

D.第1-5段,作者指出讀者應從文章所闡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領略運用文字所應有的謹嚴精神,養成創作和欣賞都必須善用文字聯想意義的好習慣。

7.將“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改為“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就夠味了。為什麼?(4分)

8.為什麼說“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裡實在是在思想上‘推敲’”?(4分)

【回答】

5.B、C(答對一項得2分,答對兩項得5分。選多於兩項,按前兩項計算。)

6.D

7.“你是什麼”是不帶情感的判斷,縱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見出。(2分)“你這什麼”不僅是“堅決的判斷”,而是帶有極端憎惡的驚歎語,表現著強烈的情感。(2分)改動之後更能表達嬋娟對宋玉的憎惡情感,因而顯得夠味。

8.在文字上的“推敲”,可以指兩方面的選擇,一是選擇不同的句式,二是選擇不同的文字。(2分)而最終要選哪種句式,選哪個文字,就要根據要表達的不同思想情感來確定。(2分)所以說,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裡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解析】

5.

試題分析:解答本題,可將各選項文字同文本相關內容進行比較,以發現異同。題中,A項錯誤在於,原文是“似乎改得並不很妥”,“似乎”只是客氣的說辭。B項錯誤在於,同原文“咬文嚼字有時是一個壞習慣”的說法不符。C項錯誤在於,同原文“從來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不符。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6.

試題分析:回答本題,可在仔細閱讀各選項內容的基礎上,同文本相關部分認真比較。D項錯誤在於,這不是選文第1-5段的主要內容。

考點: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7.

試題分析:回答本題,應該仔細閱讀文字第一自然段,只需將該段中“‘你是什麼’只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意義,有時或許竟會‘不是’;‘你這什麼’便是堅決的判斷,而且附帶語省略去了”這幾句加以歸納概括即可得出*。

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8.

試題分析:回答此題,首先要區分“文字上”和“思想上”的不同,*就在文字最後一段中“所以問題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個比較恰當,而在哪一種境界是他當時所要說的而且與全詩調和的”這句話中。將這句話換個說法,不難得出*:在文字上的“推敲”,一是選擇不同的句式,二是選擇不同的文字。而最終的選擇則要根據要表達的不同思想情感來確定。

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現代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