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庫

當前位置 /首頁/題庫 > /列表

王縉,字夏卿,本太原祁人,後客河中。少好學,與兄維俱以名聞。舉草澤、文辭清麗科上第,歷侍御史、武部員外郎。祿山...

問題詳情:

王縉,字夏卿,本太原祁人,後客河中。少好學,與兄維俱以名聞。舉草澤、文辭清麗科上第,歷侍御史、武部員外郎。祿山...

王縉,字夏卿,本太原祁人,後客河中。少好學,與兄維俱以名聞。舉草澤、文辭清麗科上第,歷侍御史、武部員外郎。祿山亂,擢太原少尹,佐李光弼,以功加刑部侍郎,遷兵部。太原將王無縱、張奉璋恃功,以縉儒者易之,不如律令,縉斬以徇,諸將股慄。再歲還,以本官復知政事。時元載專朝,天子拱手,縉曲意附離,無敢忤。又恃才多所狎侮,雖載亦疾其凌靳也。京兆尹黎幹論事執,載惡之,縉折幹曰:“尹,鄙賤之人,安曉朝廷事?”縉素奉佛,不茹葷食肉,晚節尤謹。妻死,以道政裏第為佛祠,諸道節度、觀察使來朝,必邀至其所,諷令出財佐營作。初,代宗喜祠祀,而未重浮屠法,每從容問所以然,縉與元載盛陳福業報應,帝意向之。由是禁中祀佛,諷唄齋薰,號“內道場”,引內沙門日百餘,饌供珍滋,出入乘廄馬,度支具稟給。或夷狄入寇,必合眾沙門誦《護國仁王經》為禳厭,幸其去,則橫加賜與,不知紀極。京戡上田美產,多歸浮屠。雖藏奸宿亂踵相逮,而帝終不悟,詔天下官司不得棰辱僧尼。初,五台山祠鑄銅為瓦,金塗之,費億萬計。縉給中書符,遣浮屠數十輩行州縣,斂丐貲貨。縉為上言:“國家慶祚靈長,福報所馮,雖時多難,無足道者。祿山、思明毒亂方煽,而皆有子禍,西戎內寇,未及擊輒去,非人事也。”故帝信愈篤。羣臣承風,皆言生死報應,故人事置而不修。大曆政刑,日以堙陵,由縉與元載倡之也。*貧冒,縱親戚僧尼招納財賄,錙銖相較,若市賈然。及敗,劉晏等鞫其罪,同載論死,晏曰:“重刑再覆,有國常典,況大臣乎!法有首從,不容俱死。”於是以聞,上憫其耄,不加刑,乃貶括州刺史。建中二年死,年八十二。

 (節選自《新唐書·王縉傳》)

【註釋】①凌靳:línglìn冒犯戲弄;②堙陵:yīnlíng猶度置,敗落。

1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太原祁人,後客河中客:客居。

B.舉草澤、文辭清麗科上第舉:推選。

C.歷侍御史、武部員外郎歷:歷任。

D.以縉儒者易之易:輕視。

16.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部表明王縉“*貪冒”的一組是(3分)

①諷令出財佐營作②饌供珍滋,出入乘廄馬

③京畿上田美產④五台山祠鑄銅為瓦,金塗之,費億萬計

⑤遣浮屠數十輩行州縣,斂丐貲貨⑥錙銖相較

A.①⑤⑥B.①③④C.②③④D.②⑤⑥

1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王縉自幼好學,和兄長王維都很有名聲。“安史之亂”時,王縉協助李光弼守太原,頗有功績,加任刑部侍郎。

B.在太原少尹任上,王縉整肅紀律,將恃功自居不受約束的太原將王無縱、張奉璋等以*法處斬,全*將校再不敢居功自傲或玩忽職守。

C.王縉是虔誠的佛教徒,不吃肉食葷。妻子死後,他把宅邸改為佛寺。他和朝臣大談福業報應,使原先喜好立祠祭神的皇帝都有意向佛了。

D.王縉使代宗篤信佛教,並深信只要如此,唐朝即便一時遭受什麼災難也能免於覆亡。羣臣順奉這種風氣,都不理人事而大談生死報應,政令刑罰日益廢置。

18.把文中面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時元載專朝,天子拱手,縉曲意附離,無敢忤。(5分)

(2)重刑再覆,有國常典,況大臣乎!法有首從,不容俱死。(5分)

【回答】

【*】

15.B

16.A

17.B

18.(1)當時元載專權朝廷,天子無為,王縉曲意依附,不敢不順從元載〈5分)(大意對2分,“專朝” “拱手” “忤”各1分)(2)重刑二次審查,是國家固定法典,何況是大臣呢!法律有首犯從犯之分,不容都處死。(5分)(大意對2分,“再覆” “常典” “首從”各1分)

【解析】

15.

試題分析:解答此類題可用“代入法”,即將各選項意義代入原文,考察其與上下文語境是否相符。題中,A、C、D三項的意思代入原文後都能與上下文語境相符,只有B項的“舉”理解錯了,應是“參加科舉考試”之意。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16.

試題分析:解答此題,要扣住題幹中“王縉‘*貪冒’”一語進行篩選;還可用排除法,在把握準某條錯誤後,立即排除一個或幾個選項。題中,②和④是皇帝信佛的表現,③“京畿上田美產”是歸於佛寺,而沒到王縉手中。

考點:篩選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C。

17.

試題分析:解答此類題目,要將各選項內容同原文仔細對照,尤其要注意命題者在時間、人物、地點、將然或已然、必然或或然等等方面設置的“陷阱”。本題還需注意到題幹要求的是選出“不正確的一項”。題中,B項關於“全*將校再不敢居功自傲或玩忽職守”的説法原文無據,原文僅有“諸將股慄”之説。

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8.

試題分析:翻譯文言首先要結合上下文大體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關鍵字、辨識該句句式,然後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某些特殊詞語,如官職名、地名、年號名等可不譯),注意字句的落實。翻譯時還要注意按現代漢語的規範,達到詞達句順。第(1)句中的“專朝”即“專於朝”,在朝廷上專權;“拱手”即“袖手”,“無所作為”之意;“忤”是“對抗、衝撞”之意。第(2)句中,“再覆”是“重新複查”之意;“常典”是“國家固定法典”之意;“首從”是兩個詞,首犯和從犯。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參考譯文】 

王縉,字夏卿,他原本是太原祁人,後來客居河中。年少好學,和兄長王維都名聞天下.參加草澤科、文辭清麗科考試都合格了,歷任侍御史、武部員外郎.安祿山叛亂,王縉升任太原少尹,輔佐李光弼,因功加授刑部侍郎,遷任兵部侍郎,太原將領王無縱、張奉瑋依仗有功,認為王縉是儒生而輕視他,不遵守律令,王縉斬殺他們示眾,諸將嚇得大腿戰粟.第二年王縉回京城,以本官再次參知政事。當時元栽專權朝廷,天子無為,王縉曲意依附,不敢不順從元栽.王縉又依仗自己有才能對元栽多有輕侮,即使元栽也恨他冒犯戲弄.京兆尹黎幹議論政事固執己見,元栽厭惡他,王惜羞辱黎千説:“京兆尹,淺陋卑微的人,怎麼知曉朝廷的事? ”王縉平素信佛,不吃肉葷,晚年尤其謹慎。王縉妻子死後,他就4巴道政裏的宅第改為佛寺,各道節度使、現察使來朝,王縉必定逝請來那裏,婉言讓他們出錢幫助營建。當初,代宗喜好立祠祭神,並不重視佛法,常常在閒暇時詢問王縉為什麼這樣,王縉與元栽大談福業報應,皇帝也有意崇佛了.由此在宮禁中祀佛,誦經供齋,號稱“內道場”,每天引進一百多僧人,飲食供奉珍饈豐盛,出入乘坐官嚴車馬,經費開支全由國庫給付.有夷狄入侵,必定*眾僧唱誦《護國仁王經》來祈禱消災取勝,僥倖夷狄離開,皇帝就胡亂賞踢,不知限度.京郊的上等田地美好產業,多歸佛寺.雖然鹹奸宿亂的事情相繼發生,皇帝始終不覺悟,還下詔天下官員不得桂打羞辱僧尼.當初,五台山佛寺鑄鋼為瓦,塗上金粉,耗費錢財以億萬計.王縉發給中書省符牒,派遣幾十個僧人分行州縣,聚斂錢財.王縉對皇帝説:“國家福運長久,是憑藉了福4良,雖然時事多難,不足桂齒.安祿山、之思明毒亂正盛時,他們的兒子都遭到了災禍,西戎入侵,還沒有反擊他們就退去了,都不是人為的事啊。”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