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庫

當前位置 /首頁/題庫 > /列表

四、古代詩歌閲讀閲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列小題。阮郎歸·紹興乙卯大雪行鄱陽道中①向子湮②*南*北雪漫漫。遙知易...

問題詳情:

四、古代詩歌閲讀閲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列小題。阮郎歸·紹興乙卯大雪行鄱陽道中①向子湮②*南*北雪漫漫。遙知易...

四、古代詩歌閲讀

閲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列小題。

阮郎歸·紹興乙卯大雪行鄱陽道中①

向子湮②

*南*北雪漫漫。遙知易水寒。同③雲深處望三關。斷腸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難。頻聞遣使問平安。幾時鸞輅還。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宋徽宗、宋欽宗二帝被金兵擄去,中原喪失,至今已近十年。②向子湮,南宋初年主戰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

11.下列對本詞的理解與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A. 上片前兩句寫景,有虛有實。前一句寫大*南北風雪迷漫,這是詞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虛寫;“易水寒”為詞人路上所見眼前之景,是實寫,

B. 上片後兩句寫遠望中原的情形。詞人在*雲密佈的天空下遙望“三關”,只見羣山連綿不斷,可是見不到國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腸寸斷!

C. 下片前三句運用反襯的手法。“此恨難消”的“難”字,與前面的“可”字“能”字對應,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襯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D. 下片後兩句,“鸞輅”本指帝王所乘的車駕,這裏代指被擄到異域的徽、欽二帝,詞人多次聽説朝廷派遣使者問候他們,只是不知二帝何時歸來。

E. 這首詞在寫法上以樂景寫哀情,通過對景物深入細緻地刻畫,委婉地傳達出了詞人中不便明言的情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12.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情感?請簡要分析。

【回答】

(1)AE

(2)①思念故國.“三關”曾是宋朝國土,如今淪於敵手,詩人遙望“三關”,斷腸之情油然而生.②不忘國恥.靖康之變,二帝被俘,國土淪陷,詩人心中此恨難消.③渴望收復失地(迎回徽、欽二帝).“幾時鸞輅還”,傳達出詩人對故君的思念,其中亦有收復失地的渴盼.

參考譯文:

*南*北漫天飛雪,遙知那北地正是地凍天寒.遠望*雲密佈的邊境三關,山外有山令人憂憤腸斷.

即便是天能老去海能掀翻,要消除這亡國的憤恨千難萬難.不斷聽説朝中派人去問候被囚的君王,若不發兵抗金君王何時才能起駕回還?

賞析:

上闕寫景,起句“*南*北雪漫漫”氣勢壯闊,為全詞創造、渲染出了一種特定的、寒冷空曠的氛圍.“遙知易水寒”緊承起句,“遙”字表達了詞人與帝后相隔遙遠,但是因為心中牽掛,所以能夠知道他們在遠方被幽禁的痛苦,這種痛苦應該不止是肉體上的寒冷,還有精神上的折磨.“易水”源出河北,詞人一方面藉此點出北方國土的淪陷,一方面又取荊軻之所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句意,增添悲憤之感.“彤雲深處望三關,斷腸山又山”是詞人看到的景象,在這裏借景抒情,抒發了詞人內心的淒涼情感.

下闋抒情,“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難”表達了詞人對金人的痛恨之情.“天可老”化用了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詩句,“海能翻”化用了漢樂府《上邪》中“山無陵,*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才敢與君絕”的詩意.詞人用這些根本不可能辦到的事情,來説明讓自己忘卻國恥家仇的不可能.即便是“天可老,海能翻”這些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都發生了,也不能消除對金人的仇恨,以極誇張的比譬反襯自己的創鉅痛深.“頻聞潛使問平安”,明明是天翻地覆亦難消除的深仇大恨,朝廷所作的竟然只是遣使問候這樣輕飄飄的表面文章,兩相對照,令詞人黯然神傷,悲憤莫名.“幾時鸞輅還”,以問作結,表現詞人對時局的深切憂慮.

【解答】A“前一句寫大*南北風雪迷漫,這是詞人路上所見眼前之景,是實寫;”,是借代而非借喻;E.“以樂景寫哀情”錯,應是“以哀景寫哀情”.

(2)詩歌的情感分析的題目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不知道答題的突破口,答題時要注意結合詩中標題、註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句子作答,重點是在自己的*要包含詩歌中的重點詞語,這樣就能和給的*無限接近,還要注意一般詩歌的情感都要求結合詩句分析,答題時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棄詩句.結合註釋①,再聯繫詩句“同雲深處望三關”,遙望曾是宋朝國土、如今淪於敵手的“三關”,詩人自然是 “斷腸山又山”,表現出詩人對國土淪喪的悲痛之情,“三關”可望而不可及,隱含了對故國的思念之情;“消除此恨難”的意思是“要消除這亡國的憤恨千難萬難”,表現詩人了不忘國恥;“幾時鸞輅還”,“鸞輅”運用的借代手法,指徽、欽二帝,這句話的意思是“君王什麼時候能回來呢”,一方面表達了詩人對君王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也期盼能夠收復失地.

知識點:

題型:語言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