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庫

當前位置 /首頁/題庫 > /列表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題山中避雨豐子愷前天同了兩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們倉皇奔走,看見前方有...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題山中避雨豐子愷前天同了兩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們倉皇奔走,看見前方有...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題


山中避雨


豐子愷


前天同了兩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們倉皇奔走,看見前方有一小廟,廟門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開小茶店而帶賣香*的,我們趨之如歸。茶店雖小,茶也要一角錢一壺。但在這時侯,即使兩角錢一壺,我們也不嫌貴了。


 茶越衝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遊山遇雨,覺得掃興;這時侯山中*雨的一種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牽引了我的感興,反覺得比晴天遊山趣味更好。所謂“山*空濛雨亦奇”,我於此體會了這種境界的好處,然而兩個女孩子不解這種趣味,她們坐在這小茶店裏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悶萬狀。我無法把我所體驗的境界為她們説明,也不願使她們“大人化”而體驗我所感的趣味。


 茶博士坐在門口拉胡琴,除雨聲外,這是我們當時所聞的唯一的聲音,拉的的《梅花三弄》,雖然聲音摸得不大正確,拍子還拉得不錯。這好像是因為顧客稀少,他坐在門口拉這曲胡琴來代替收音朵作廣告的。可惜他拉了一會就罷,使我們所聞的只是嘈雜而宂長的雨聲,為了安慰兩個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來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氣地把胡琴遞給我。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兩個女孩子很歡喜。“你會拉的?你會拉的?”我就拉給她們聽。手法雖生,音階還摸得準。因為我小時侯曾經請我家鄰近的柴主人阿慶教過《梅花三弄》,又請對面弄內一個裁縫司務大漢教過胡琴上的工尺。阿慶功的教法很特別,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給你聽,卻不教你工尺的曲譜。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對他的拉奏望洋興歎,始終學他不來。後來知道大漢識字,就請教他。他把小工調、正工調的音階置寫了一張紙給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門。現在所以能夠摸出夏天確的音階者,一半由於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經驗,一半仍是根基於大漢的教授的。在山中的小茶店裏的雨窗下,我用胡琴從容地(因為快了要拉錯)拉了種種西洋小曲。兩女孩子和着歌唱,她像是西湖上賣唱的,引得三家村裏的人都來看。一個女孩唱着《漁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裏的青年們也齊唱起來,一時把這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温暖。我曾經吃過七八年音樂教師飯,曾經用鋼琴伴奏過混聲四部合唱,曾經*過貝多*的奏鳴曲。但是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


 兩部空黃包車拉過,被我們僱定了。我付了茶錢,還了胡琴,辭別三家村的青年們,坐上車子。油布遮蓋我面前,看不見雨景。我回味剛才的經驗,覺得胡琴這種樂器很有意思。鋼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數十百元一具,製造精,世間有幾人能夠享用呢?胡琴只要兩三角錢一把,雖然音域沒有小提琴優美,裝配得法,其發音也還可聽。這種樂器在我國民間很流行,剃頭店裏有之,裁縫店裏之,*北船上有之,三家村裏有之。倘能多造幾個簡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漁光曲》一般流行於民間,其藝術陶冶的效果,恐比學校的音樂課廣大得多呢。我離去三家村時,村裏的青年們都送我上車,表示惜別,我也覺得有些兒依依。若沒有胡琴的因緣,三家村裏的青年對於我這路人有何惜別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於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語云:“樂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樂教師沒有實*這這句話,不料這天在這荒村中實*了。


17、遊山遇雨使作者感到了別樣的趣味,聯繫全文看 “這種趣味”指的是什麼?(4分)


18、文章最後説“古語云:樂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樂教師沒有實*這這句話,不料這天在這荒村中實*了。”如何理解這句話?(4分)


 


19、第4段中寫“三家村裏的青年們也齊唱起來,一時把這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温暖”,分析一下“鬧”字的表達效果?(4分)


 


20、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的情感也是經歷了一波三折,請你試作概括。(5分)


 


21.從下列題目中任選一個,寫220字左右的文章賞析。(14分)


(1)水到渠成的意藴抒發


(2)行動流水的語言風格


(3)對比手法的恰當運用


 

【回答】

17、(1)體味到了“山*空雨亦奇”的美的境界(2)體味到了音樂的妙趣(3)體味到了與三家村青年在一起的*温暖。(答對一點給2分)


18、我在茶店拉胡琴,青年們一齊唱和,驅走大雨帶來的苦悶,大家都感到了温暖融洽。19、略


20、“我”初時因遊山遇雨覺得掃興,情感低落;但很快被一種“寂寥深沉的趣味”牽引,情緒開始迴轉;為安慰兩個女孩借琴拉奏,一時將荒山變得温暖,情感達到高潮;最後村裏青年與我惜別,感情趨於傷感。


21、(1)水到渠成的意藴抒發


我們可以由淺入深品味出文章包含的三個思想意藴層次:敍事-抒情-悟理。文章先敍我與兩個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之事,因下雨而有了掃興之情;可又使我有了意外的收穫,體味到了特別的趣味;為安慰兩個女孩,我借胡琴拉奏,女孩與三家村青年唱和,又有了音樂的趣味;最後又有了依依惜別真情。情隨事顯。文章又由情入理開始回味:山中的趣味只有我這樣的雅人才能欣賞,是“獨樂”,而拉琴唱和是“眾樂”,後者使人温暖。作者繼而深思:倘能多造幾個簡易的胡琴……其藝術陶冶效果要比學校大得多;文章最後更是體味到“樂以教和”的深刻道理。文章由生活小事推及深重的人生歷史思考,自然而有水到渠成之感。


(2)行動流水的語言風格


全文使用純粹的口語,簡潔樸素。但仍充滿魅力,其原因在於:於平易樸實中寫盡神采氣韻。如文中對人物的刻畫。寫自己“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一個温文爾雅的紳士躍然紙上;寫兩個女孩的言行“你會拉的?你會拉的?”兩個問句又讓我們看到女孩的驚喜的面孔。寥寥數語,人物形象呼之欲出。還有寫阿慶、裁縫司甸大漢、三家村的青年都是如此。


(3)對比手法的恰當運用


①將兩女孩前後不同的心境作比較。


②將胡琴與鋼琴、小提琴的不同特點作比較。


③將“三家村”的前後氣氛進行比較。


 ④將作者平時與這次對音樂的不同感受作比較。

知識點:單元測試

題型:未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