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庫

當前位置 /首頁/題庫 > /列表

閱讀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12分)答吳充秀才書歐陽修①修頓首白,先輩吳君足下。前辱示書及文三篇,發而讀之,浩...

問題詳情:

閱讀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12分)答吳充秀才書歐陽修①修頓首白,先輩吳君足下。前辱示書及文三篇,發而讀之,浩...

閱讀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12分)

答吳充秀才書

歐陽修

①修頓首白,先輩吳君足下。前辱示書及文三篇,發而讀之,浩乎若千萬言之多,及少定而視焉,才數百言爾。然猶自患倀倀莫有開之使前者,此好學之謙言也。

②修材不足用於時,仕不足榮於世,其譭譽不足輕重,氣力不足動人。世之慾假譽以爲重,借力而後進者,□取於修焉?先輩學精文雄,其施於時,又非待修譽而爲重,力而後進者也。然而惠然見臨若有所責得非急於謀道不擇其人而問焉者歟?

③夫學者未始不爲道,而至者鮮焉;非道之於人遠也,學者有所溺焉爾。蓋文之爲言,難工而可喜,易悅而自足。世之學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則曰:“吾學足矣”。甚者至棄百事不關於心,曰:“吾文士也,職於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鮮也。昔孔子老而歸魯,六經之作,數年之頃爾。然讀《易》者如無《春秋》,讀《書》者如無《詩》,何其用功少而至於至也?聖人之文雖不可及,然大抵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故孟子遑遑不暇著書,荀卿蓋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語,此道未足而強言者也。後之惑者,徒見前世之文傳,以爲學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謂“終日不出於軒序,不能縱橫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雖行乎天地,入於淵泉,無不之也。

④先輩之文浩乎沛然,可謂善矣。而又志於爲道,猶自以爲未廣,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難也。修學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於所悅,而溺於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勵修之少進焉。幸甚!幸甚!修白。

注:子云:揚雄,西漢辭賦家;仲淹:王通,隋代人。

16.、根據第①段劃線句,概括吳充的文章特點。(用自己的話)(2分)

17.、可填入第②段“□”中的虛詞,最不合適的一項是(    )(2分)

A  奚     B  豈     C  胡     D  蓋

18.、在第②段畫線句中劃出停頓處,用“/”標出。(2分)

19.、本文雖爲書信,實際上是一篇觀點鮮明的文論,請寫出歐陽修的文學主張。(用文中的話)(2分)

20.、第③段劃線句含有兩種論*方法,請分別舉例分析其表達效果。(4分)

【回答】

16.言簡義豐(意思相近即可)

17.D

18.然而惠然見臨/若有所責/得非急於謀道/不擇其人而問焉者歟?

19.然大抵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

20.25.作者首先透過例*法(1分),孟子一生追求“道”沒有時間著書、荀子到晚年才著書,卻成就聖人之名,從而*“道”通透而文章自然佳妙的道理。(1分)後又透過對比論*(1分),將孟子、荀子與子云、仲淹相對比,*道不通透,文章也只能勉強爲之自然不會佳妙,從而突出道勝才文至。(1分)

【解析】

16.

試題分析:概括吳充的文章特點,首先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結合上下文,劃線的句意爲:前次有辱先輩寄來書信及大作三篇,讀後感到浩浩然像有千言萬言之多,等到我稍微定下神來仔細一看,才幾百字啊。根據意思得出文章特點是言簡意賅。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17.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填入第②段“□”中的虛詞的句子是疑問句,推測“□”中的虛詞爲疑問語氣詞,“奚”:爲什麼、什麼;“豈”:難道;“胡”:爲什麼;“蓋”:(副)大概、(連)承上文申說理由或原因。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爲理解B。

18.

試題分析:試題分析:斷句的基礎在於對通篇文章的領會。因此斷句前先要通讀幾遍,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與上下文的聯繫。在斷句時,還應注意文章的體裁、語言風格、句意的完整與否。標點的使用要合乎規範,和現代漢語標點的用法相同。加強誦讀,增強語感,對斷句標點有很大的幫助。根據上下文疏通文意:然而先輩卻惠然下問,責求於我,難道不是您急於謀求爲文之道,以至無暇擇人而問了嗎?根據意思分層斷句。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19.

試題分析:文言文閱讀材料,不管是一篇還是一段,都有一定的**和完整*,歸納內容要點要樹立整體意識,總體把握全文大意,把握文章主旨,文章評論*文字或發議論的句子對理解文意具有重要參考價值。閱讀時,在疏通字詞的基礎上,要梳理清楚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的前因後果,搞清楚作者寫了哪些人物,寫了哪些事情,人物與人物之間是什麼關係,人物與事件之間又是什麼關係,這些事情表現了人物的哪些*格和精神風貌……。文章第一段寫出吳先生的文章言簡意賅並贊其謙虛好學之風。第二段我才能淺薄。第三段批判求學之人難達“道”的原因。第四段正反對比表達(內容上的)“道”突出而文章不難自己達到佳妙之處。第四段讚揚先輩的文章博大精深又志於道,*自己不甘停止。結合文章全文和抓文章議論抒情的句子,由此得出*。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20.

試題分析:解答這類試題主要是弄清例*法、引*法、對比論*法、比喻論*法的特點,運用掌握的知識進行選擇。解答時,先說某種論*方法的一般作用,即典型、有代表*、有很強的說服力,再結合具體內容進行解說。分析其作用要和論點聯繫起來。辨識論*方法,分析其作用,答題方式:這一段(一句)運用了……論*方法,具體分析其方法,論*了……(論點),顯得……(好處)。答論*方法的作用時,先從內容上考慮,再從論*角度考慮。“有力論*論點”一句必不可少。議論文論*方法①、比喻論*,其作用是將抽象的道理寓於具體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容易被人接受。②、類比論*,透過講故事、打比方的辦法將相類似的兩件事進行比較,從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結論的論*方法。它以淺寓深,以近比遠,形象鮮明,有很強的說服力。③、舉例論*,用確鑿典型的事實來*論點,事實勝於雄辯,具有很強的說服力。④、對比論*,運用正反兩方面的事例或道理進行對比,在對比中*論點,鮮明的對比,正確錯誤分明,是非曲直明確,給人印象深刻。⑤、引用論*,具有權威*,論*有力。言特徵:生動(趣味*)、準確(科學*)。孟子遑遑不暇著書,荀卿蓋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語,此道未足而強言者也,論*方法是:例*法、前後對比法。結合內容和議論方法的作用,具體全面回答即可。

考點: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爲鑑賞評價D。

【參考譯文】

歐陽修頓首在先輩吳君足下說:前次有辱先輩寄來書信及大作三篇,讀後感到浩浩然像有千言萬言之多,等到我稍微定下神來仔細一看,才幾百字啊。如果不是文辭豐厚,文意雄偉浩然盛大勢不可擋,何以能達到這種地步呢 然而還自己擔心沒有人開導,自感無所適從,這是先輩好學自謙的話啊!

我的才能不足爲當時所用,官職不能使後世感到榮耀,我(對人)的批評和讚譽也無足輕重,氣勢力量也不足打動人。世上要想憑藉(別人的)讚譽以自重,憑藉(別人的)力量以引進的人,何所取於我歐陽修呢!先輩學問精湛,文章雄偉,都施用於當今,這些又不是靠我的讚譽而被推重,靠我的力量而被引進的。然而先輩卻惠然下問,責求於我,難道不是您急於謀求爲文之道,以至無暇擇人而問了嗎?

大凡求學的人,未嘗不是爲了(儒家的)“道”,但是能到達“道”的境地的人很少。不是“道”離人很遠,而是求學的人(過於)沉湎(於)其他方面,因爲文章的語言難以精細工巧而可喜,卻容易(使作者)喜悅而自我滿足,世上的求學者,往往沉湎於這種情況之中,(文章)一有精細工巧之處,就說:我的學問足夠了。甚者甚至於拋棄一切事務,不關心任何世事,說:我是文士,做文章是我的職業.這就是之所以到達“道”的境地的人很少的原因啊!

從前孔子老年時迴歸魯國,他作“六經”,只用了很短的時間.然而讀《易經》好像沒有《春秋》,讀《書經》好像沒有《詩經》,他用功是何其之少而達到的境地卻又如其之高.聖人的文章,雖是(一般人)不可及的,然而大抵是(內容上的)“道”突出而文章不難自己達到佳妙之處.所以孟子一生棲遑奔波,追求於“道”,以至沒有時間著書,荀子也是到了晚年纔有時間著述文章。像揚雄,王通勉強模仿別人的語言模式,著書立說,這就是"道"未充足而硬要發言著述的例子啊!後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傳了下來,以爲學習的僅是文采罷了,所以愈是用力(於文章的文采),愈是勤勉(學習文章的技巧),反而愈是寫不好文章。這就是足下所說的終日不出書房之門,卻不能使文章縱橫馳騁,揮灑如意的原因是“道”未充足啊!如果“道”已經充足,(文章)就是馳騁於天地之大,沉遊於淵泉之深,也是可以無所不到的。

先輩的文章,氣勢浩蕩盛大,可以說是很好的了。而又有志於(追求)“道”,還自謙以爲不夠廣大,如果這樣追求不止,孟子,荀子的境地是不難達到的。我學習“道”但未能學到,然而所幸的是我不甘於自我喜悅滿足,停滯不前,因爲您能夠求“道”不止,又用這種精神對我的少許進步加以勉勵,所以我實在是萬分有幸啊!歐陽修稟告。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