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庫

當前位置 /首頁/題庫 > /列表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後面小題。孫徵君傳①(清)方苞孫奇逢,字啓泰,號鍾元,北直容城人也。少倜儻,好奇節,而內行...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後面小題。孫徵君傳①(清)方苞孫奇逢,字啓泰,號鍾元,北直容城人也。少倜儻,好奇節,而內行...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後面小題。

孫徵君傳①

(清)方苞

孫奇逢,字啓泰,號鍾元,北直容城人也。少倜儻,好奇節,而內行篤修;負經世之略,常欲著功烈,而不可強以仕。年十七,舉萬曆二*年順天鄉試。

先是,高攀龍、顧憲成講學東林,海內士大夫立名義者多附焉。及天啓初,魏忠賢執柄,目東林諸君子爲黨。楊漣、左光斗、周順昌次第死廠獄,禍及親友。而奇逢獨與定興鹿正、張果中傾身爲之,諸公卒賴以歸骨,世所傳“范陽三烈士”也。

方是時,孫承宗以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經略薊、遼,奇逢之友歸安茅元儀及鹿正之子善繼皆在幕府。奇逢密上書承宗,承宗以*事疏請入見。忠賢大懼,繞御牀而泣,以嚴旨遏承宗於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義。臺垣及巡撫交薦屢徵不起承宗欲疏請其參贊*事使元儀先之奇逢亦不應也。其後畿內盜賊數駭,容城危困,乃攜家入易州五公山,門生親故從而相保者數百家。奇逢爲教條部署守禦,而絃歌不輟。

入國朝,以國子祭酒徵,有司敦趣,卒固辭。移居新安,既而渡河,止蘇門百泉。水部郎馬光裕奉以夏峯田廬,率子弟躬耕,四方來學,願留者,亦授田使耕,所居遂成聚。

奇逢始與鹿善繼講學,以象山、陽明爲宗,及晚年,乃更和通朱子之說。其治身務自刻砥,執親之喪,率兄弟廬墓側凡六年。人無賢愚,苟問學,必開以*之所近,使自力於庸行。其於人無町畦②,雖野夫牧豎,必以誠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亦無忌嫉者。

鼎革③後,諸公必欲強起奇逢,平涼胡廷佐曰:“人各有志,彼自樂處隱就閒,何故必令與吾屬一轍乎?”居夏峯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

【注】①徵君:稱朝廷徵聘不出的隱士爲“徵君”,又稱“徵士”。 ② 町畦(tīng qí):田界。比喻界限、規矩、約束等。引申爲威儀。“無町畦”意爲不擺架子。 ③鼎革:改舊換新,舊時多指改朝換代,此處指明亡清立。

16.對下列句子中加橫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常欲著功烈            功烈:功業顯赫  

B.有司敦趣,卒固辭      敦趣:敦請督促

C.其後畿內盜賊數駭      畿內:京城地區

D.何故必令與吾屬一轍乎  吾屬:我們這些人

17.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臺垣及巡撫交薦/屢徵不起/承宗欲疏/請其參贊*事/使元儀先之/奇逢亦不應也 

B.臺垣及巡撫交薦屢徵/不起承宗/欲疏請其參贊/*事使元儀先之/奇逢亦不應也

C.臺垣及巡撫交薦屢徵/不起/承宗欲疏請其參贊*事/使元儀先之/奇逢亦不應也

D.臺垣及巡撫交薦/屢徵不起/承宗欲疏請其參贊/*事使元儀先之/奇逢亦不應也

18.下列對文中劃線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鄉試, 爲明清科舉考試中級別最低的一級。科舉取士共分四個級別,由低到高依次爲:鄉試、院試、會試、殿試。

B.絃歌,古人讀詩時,用琴瑟伴奏而歌誦稱“絃歌”。古人講究音樂的教化作用,故而也以“絃歌”代指禮樂教化、文化教育。

C.祭酒,古代學官名,爲國子監的主管官員。國子監是*古代國立最高學府名,傳授儒家思想,其中最重要的禮儀就是祭祀,所以國子監的主管被命名爲祭酒。

D.朱子,即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儒學的集大成者,主張"理生萬物",強調"格物致知",主要著作有《四書集註》等。

1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孫奇逢少年時風流倜儻,雖然有治世的經略又有志向抱負,但是他又不願意勉強出來做官,而且後來也是堅持不做官,因而被稱爲“徵君”。

B.在宦官魏忠賢殘害東林黨人時,孫奇逢能夠不畏強權,挺身而出,盡全力去救助被世人稱爲“范陽三烈士”的楊漣、左光斗、周順昌。

C.孫承宗想請孫奇逢做官,而孫奇逢並未答應;後來爲避免受到盜賊的騷擾,孫奇逢就帶着家人和門生親故到了易州。

D.本文頌揚了孫奇逢堅持陸、王、朱子之學,堅守孝義的品節,而且無論什麼資質的人向他求教,他都會啓發開導,使他們做好日常的事務。

2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魏忠賢執柄,目東林諸君子爲黨,楊漣、左光斗、周順昌次第死廠獄,禍及親友。

(2)其於人無町畦,雖野夫牧豎,必以誠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亦無忌嫉者。

【回答】

16.A

17.C

18.A

19.B

20.

(1)魏忠賢執掌*,把東林諸君子看作是朋黨,楊漣、左光斗、周順昌先後(或:依次)死在東廠監獄,禍事累及他們的親人朋友。

(2)他對人從來不擺架子,即使是農夫牧童,也一定會用誠心對待,因此他名揚天下,也沒有人嫉妒他(或:人們也沒有嫉妒他的)。

【解析】

16.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題要靠平時對課文知識的積累,在課外文言文閱讀當中,辨析重要詞語的含義正確與否,有時就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根據上下文推斷出其詞義,A項,“功烈”爲同義詞,均爲“功業”義,《過秦論》中有“奮六世之餘烈”。所以選A。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爲理解B。

【技巧點撥】文言實詞的解釋,要重視那些在所學課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那些意義與現代漢語中已有較大差異的詞語,以及一詞多義的詞語。文言實詞應該用規範的現代漢語詞語予以解釋,並且要根據該詞在某句子中的切實意義給予恰當的解釋,以使句子前後語氣通暢、意義明白正確爲標準。具體分析時,還要結合着具體語境分析。

17.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題,可根據句意,從整體上將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後再根據句子中的主謂語或動賓關係,名詞作主語或賓語以及文言虛詞等標誌*詞語斷句。例如本題,可根據人名或官職名等名詞作主語或賓語的情況斷句,例如“承宗”,還可以根據文言標誌*詞語斷句,例如“之”。正確斷句爲:臺垣及巡撫交薦屢徵,不起。承宗欲疏請其參贊*事,使元儀先之,奇逢亦不應也。

【考點定位】能爲文言文斷句。能力層級爲運用E級。

【技巧點撥】斷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讀幾遍,以便對全文內容有整體的感知,把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後逐步縮小範圍,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憑藉和語境(上下文)的關係,作出相應調整1.找文言虛詞如如“其、爾、若、夫、且夫、蓋、然則、是故、然而、猶且、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歟、焉、哉、乎”等語氣詞常常用在句尾;“以、於、爲、而、則”等連詞常常用在句中; 2.察對話:如 “曰”“雲”等;3.據修辭:如頂真、排比、對偶、對稱、反覆等;4.辨句式:如固定結構 “…者,…也”;5.表示判斷關係的詞,如“爲、乃、即、則”。6.藉助名詞、代詞的位置。名詞常作主語和賓語。找名詞做主語的,如人名、稱謂、地名等。7.表時間的詞語等等。8.一些經常放在句首的如 “必、皆”等。9.斷文句透過找謂賓。

18.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文學常識的識記能力和篩選資訊的能力。解答此題,可根據平時對文學常識的積累,仔細辨識選項的表述是否正確,然後排除即可。A項,科舉考試由低到高依次爲院試、鄉試、會試、殿試。所以選A。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爲識記A

【易錯*示】文學常識的識記能力是近幾年高考的一個常考點,命題人往往將此考點和篩選資訊的能力放在文言文閱讀命題中進行考查,解答此類題,考生往往會有一個方向上的誤區,即考生誤認爲從文字中即可找到*,而實際上,考查的內容主要依靠考生平時對文學常識的積累與不斷的複習鞏固。選項中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往往會在朝代、管理部門、人物等方面偷偷的改換其它的內容,迷惑考生,思考時,一定要細心辨別。例如本題選項A就屬於考查古代科舉考試的文學常識內容。

19.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着選項回到原文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B項,被稱爲“范陽三烈士”的應爲孫奇逢、鹿正、張果中三人。所以選B。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常見的設誤角度有:曲解詞義、誇大其詞、以偏概全、張冠李戴、顛倒是非、因果混淆、時序錯位(時間順序顛倒)、無中生有、添枝加葉。其中一個錯誤項的錯誤設定有隱蔽*和迷惑*,它往往在大體正確的前提下設定一些與原文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內容、詞語。做題時要仔細推敲,認真比對。例如本題選項B就屬於張冠李戴的錯誤。

20.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翻譯句子的理解能力。翻譯時,應將待譯句子放回語境去理解,也應注意儘可能直譯,將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落實,補出省略成分,將特殊句式按現代漢語習慣譯出。本題重點詞語:執柄、目、黨、次第、及、於、雖、牧豎、接、用。

【考點定位】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易錯*示】翻譯文言首先要有語境意識,結合上下文大體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關鍵字、辨識該句句式,然後進行翻譯,一般爲直譯(某些特殊詞語,如官職名、地名、年號名等可不譯),注意字句的落實。翻譯時還要注意按現代漢語的規範,達到詞達句順。例如本題應將“目……爲”翻譯爲“把……當作……”。

【參考譯文】

孫奇逢,字啓泰,號仲元,是北直隸容城人。少年時風流倜儻,喜歡奇特的節*,同時又注重自我品行的修養;自負有經世的才略,常常想要建立功業,而又不願勉強出來做官。17歲,在萬曆二*年參加順天鄉試考中了。

在這之前,高攀龍、顧憲成在東林書院講學,海內有名節的士大夫常常追隨他們。到了天啓初年,魏忠賢執掌大權,把東林諸君子看作是朋黨。楊漣、左光斗、周順昌等先後死在東廠監獄,禍事累及親人朋友。而孫奇逢卻和定興的鹿正、張果中盡力地設法救助,死難諸公最終有賴他們才得以尋回遺體,這就是世間所傳的“范陽三烈士”。

在這時,孫承宗憑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的身份負責薊、遼兩地的*事事務,孫奇逢的朋友歸安的茅元儀和鹿正的兒子善繼都在孫承宗幕府。孫奇逢悄悄給孫承宗上書,承宗用*事名義上疏請求進京見駕。魏忠賢很害怕,繞着皇帝的御牀哭泣,最後皇帝用嚴厲的旨意把孫承宗截留在半路不得回京。而世人由於這個事情更加看重孫奇逢的大義。御史和巡撫都交相上疏推薦多次徵召孫奇逢出來做官,但孫奇逢不願做。孫承宗想上疏請孫奇逢輔佐*事,讓茅元儀先來試探,孫奇逢也不答應。後來京城管轄的地區內盜賊多次騷動,容城危困,於是孫奇逢帶着全家進入易州五公山隱居,跟從他以求互相保護的門生親故多達幾百家,孫奇逢制定規程部署防守,同時又不停地讓他們讀書加以教化。

到了清代,官府用國子祭酒的職位來徵召他,有關部門敦促他,最後他還是堅決推辭。後來他搬家到新安,過不多久渡過黃河,留住在蘇門百泉。水部郎馬光裕把夏峯田地房舍奉送給他,孫先生率領子弟耕種。從四面八方前來求學的,願意留下來的,孫奇逢給他們田地耕種。他所居住的地方於是成爲了村落。

孫奇逢開始和鹿善繼講學,把陸九淵、王陽明的學說作爲宗旨,到了晚年,他又貫通融入了朱熹的學說。他修身一定刻苦磨練,守父母的喪期,率領兄弟在墓旁建草廬居住共六年。無論賢能愚笨的人,如果來問學,他必定用切身的道理來啓發,使他自己努力做好日常之事。他對人從來不擺架子,即使是農夫牧童,也一定會誠心對待。因此他天下聞名,也沒有誰嫉妒他。

清朝取代大明之後,許多執政要員都想孫奇逢出來做些事情,平涼的胡廷佐說:“人各有志,他自己樂於享受隱居閒散的生活,爲什麼一定要他和我們這些人一樣呢?”他在夏峯居住25年後去世,享年92歲。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