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庫

當前位置 /首頁/題庫 > /列表

治學(節選)(魏)徐幹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沒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學也。學也者,所以疏神達思,怡情理*,聖人之上...

問題詳情:

治學(節選)(魏)徐幹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沒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學也。學也者,所以疏神達思,怡情理*,聖人之上...

治學(節選)

(魏)徐幹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沒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學也。學也者,所以疏神達思,怡情理*,聖人之上務也。民之初載,其曚未知。譬如寶在於.玄室,有所求而不見,白日照焉,則羣物斯辨矣。

學者,心之白日也。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國子,教以六德;教以六行;教以六藝;三教備而人道畢矣。學猶飾也,器不飾則無以爲美觀,人不學則無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經人倫;爲美觀,故可以供神明。

夫聽黃鐘之聲,然後知擊缶之細;視袞龍之文,然後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後知不學之困。故學者如登山焉動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顧所由來則杳然其遠以其難而懈之誤且非矣。《詩》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學之謂也。

倚立而思遠,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矯首而徇飛,不如修翼之必獲也;孤居而願智,不如務學之必達也。故君子心不苟願,必以求學;身不苟動,必以從師;言不苟出,必以博聞。是以情*合人,而德音相繼也。孔子曰:“弗學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謂師人矣。馬雖有逸足,而不閒輿,則不爲良駿;人雖有美質,而不習道,則不爲君子。故學者,求習道也,若有似乎畫採,玄黃之*既著,而純皓之體斯亡,敝而不渝,孰知其素歟?

子夏曰:“日習則學不忘,自勉則身不墮,亟聞天下之大言,則志益廣。”故君子之於學也,其不懈,猶上天之動,猶日月之行,終身亹亹,沒而後已。

故雖有其才,而無其志,亦不能興其功也。志者,學之師也;才者,學之徒也。學者不患才之不贍,而患志之不立。是以爲之者億兆,而成之者無幾,故君子必立其志。《易》曰:“君子以自強不息。”

凡學者,大義爲先,物名爲後,大義舉而物名從之。然鄙儒之博學也,務於物名,詳於器械,矜於訓詁,摘其章句,而不能統其大義之所極,以獲先王之心,此無異乎女史誦詩,內豎傳令也。故使學者勞思慮而不知道,費日月而無成功,故君子必擇師焉。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三教備而人道畢矣    備:具備

B.視袞龍之文    文:花紋,**交錯

C.故君子心不苟願    苟:隨便

D.學者不患才之不贍    贍:供養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譬如寶在於玄室    乃設九賓禮於廷

B.而不閒輿,則不爲良駿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C.志者,學之師也    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D.故君子必擇師焉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3.用斜線(/)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故學者/如登山焉/動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顧所由來/則杳然其遠/以其難而懈之/誤且非矣

B.故學者/如登山焉/動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顧所由來則杳/然其遠以/其難而懈之誤/且非矣

C.故學者/如登山焉/動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顧所由來/則杳然其遠/以其難而懈之/誤且非矣

D.故學者/如登山焉/動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顧所由來則杳/然其遠/以其難而懈之/誤且非矣

4.下列選項對加點詞的文化常識解讀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六德:分別對應六種身份——“義”爲君德,“忠”爲臣德,“智”爲夫德,“信”爲婦德,“聖”爲父德,“仁”爲子德。

B.六行:六行是西周大司徒教民的六項行爲標準——孝、友、睦、姻、任、恤。

C.黃鐘:亦作“黃鐘”。古之打擊樂器,多爲廟堂所用。其聲音與“缶”“瓦釜”相近,所以有成語“黃鐘譭棄、瓦釜雷鳴”的由來。

D.玄黃:黑*與黃*。《周易·坤》:“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後也用玄黃指天地。《千字文》第一句就寫到“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人剛出生是矇昧無知的,有如珍寶放在暗室裏,想尋找卻看不出,太陽的光輝照進去,各種東西就一目瞭然,而學習就是這太陽。

B.作者認爲資質與志向相比較,志向更重要。從古至今,求學的人不計其數,學有所成的人寥寥無幾。

C.作者認爲,學習是君子能夠成德立行的原因。他們堅持不懈的學習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運轉,好像是日月的執行,終身勤勉不倦。

D.學習上要以博大要旨爲首務,不能斤斤計較於訓詁名物,尋章摘句,但如果老師選得好,即使致力於訓詁名物,也會有很大的成就。

6.將下面的句子譯爲現代漢語。

(1)學也者,所以疏神達思,怡情理*,聖人之上務也。

(2)敝而不渝,孰知其素歟?

【回答】

1.D

2.A

3.A

4.C

5.D

6.(1)學習是用來通明精神、暢達思想、和悅情緒、修養品*的手段,是聖人最爲看重的事情。(2)直到它破爛而黃黑不變,有誰知道它原來的純白顏*呢?

【解析】

1.本題考查理解文言文實詞含義的能力。解答本題時考生應先看清題目要求,然後找到各選項在文中的位置,結合上下文語境進行分析。本題D項,“學者不患才之不贍”中“贍:供養”,解釋錯誤,這句話的意思是“求學的人不擔心自己的才學不充足”,在這裏“贍” 應該解釋爲 “豐富,充足”。故選D。

2.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應明確題乾的要求,然後根據虛詞在句中的位置和虛詞前後詞語的詞*來分析其意義和用法。本題,

A項,“譬如寶在於玄室”和“乃設九賓禮於廷”中的“於”都是介詞,解釋爲“在”。

B項,“而不閒輿,則不爲良駿”中的“則”,連詞,就;“於其身也,則恥師焉”中的“則”,連詞 ,卻。

C項,“志者,學之師也”中“者”,助詞, 與“也”構成判讀句;“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中“者”,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

D項,“故君子必擇師焉”中“焉”,句末語氣詞,相當於“啊”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中“焉”,兼詞,解釋爲“在那裏”。

故選A。

3.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能力。對於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於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透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 、依總分 、據修辭 、對稱 、反覆、辨句式。根據句式對稱和虛詞的用法特點,可知“如登山焉”和“如寤寐焉”、“動而益高”和“久而愈足”是對稱句式,且“焉”字是虛詞,放在句末,因此“高”“足”“焉”後應斷開。這樣可排除C、D兩項;而後面“則”要放在句首,“然”字是形容詞詞尾,“杳然”不能斷開,這樣就排除了B項,故選A。

4.本題考查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識考查包括人的稱謂、古代職官、天文曆法、古代地理、科舉制度、風俗禮儀、飲食器用、音樂文娛、文史典籍等方面。解答本題時考生應先明確題目要求,然後根據已學知識,聯繫課本內容,對選項做出判斷。本題C項,“其聲音與‘缶’‘瓦釜’相近,所以有成語‘黃鐘譭棄、瓦釜雷鳴’的由來”表述錯誤。“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出自《楚辭·卜居》,意思是黃鐘被砸爛並被拋置一邊,而把泥制的鍋敲得很響。比喻有才德的人被棄置不用,而無才德的平庸之輩卻居於高位。黃鐘的聲音與缶、瓦釜的聲音完全不同,選項曲解成語含義與出處。故選C。

5.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題時注意對讀選項和原文,尋找時間、地點、人物、時間、手法以及重點詞句的翻譯上的錯誤。本題D項,“但如果老師選得好,即使致力於訓詁名物,也會有很大的成就”理解錯誤,根據原文“矜於訓詁,摘其章句,而不能統其大義之所極,以獲先王之心”可知,致力於詁訓名物,只會徒而無功,沒有成就。此項誤解了原文的意思。故選D。

6.本題考查理解並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題時注意直譯,重點注意句中重點實詞、虛詞、活用和句式的翻譯。重點注意:(1)判斷句:所以,表憑藉,是用來;上務,最爲看重的事情。(2)敝,破舊;渝,改變;孰,誰;素:素*、白*。

【點睛】

翻譯句子時以直譯爲主,意譯爲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注意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譯,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賦分點的落實。

翻譯:

從前的君子,能夠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身體死亡而名聲不朽,是什麼原因呢?那就是學習。學習是用來通明精神、暢達思想、和悅情緒、修養品*的手段,是聖人最爲看重的事情。人剛出生的時候,處於矇昧的狀態,什麼也不知道,就好像珍寶放在暗室裏,想尋找卻看不見,太陽的光輝一照進來,各種東西都一目瞭然。

學習,就是心靈的太陽。學習就好像是修整裝飾,器物不加修飾,就無法獲得美麗的外觀;人不學習,也就無法擁有美好的品德。具有了美好的品德,纔可以妥善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器物做得美觀好看,纔可以供奉給神祇祖先。

聆聽過了黃鐘的聲音,這樣以後才知道叩擊瓦罐所發出的聲音是多麼的細小;目睹了帝王禮服上的繡龍紋飾,這樣以後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麼的粗劣;接受過學校的教育,這樣以後才知道不學習的困惑。所以學習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顧學習活動的來由,就遙遠渺茫了,但因爲它難而懈怠,這就不僅是認識錯誤,而且是行爲完全不正確了。《詩經》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說的是好學啊。

倚着器物佇立而想着要到遠方去,不如立即行走一定能抵達遠方,仰着頭想追隨鳥兒翱翔長空,不如自己修治翅膀定能實現夢想,孤身獨處希望獲取智慧,不如努力學習則一定能達到目標。所以,君子的內心不隨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學習,自身不輕舉妄動,而是一定要追隨老師;說話不信口開河,而一定要廣泛聽取。因此君子的*情溫文有禮平易近人,而美名也會不斷的流傳開來。 因此君子的*情溫文有禮平易近人,而美名也會不斷的流傳開來。 孔子說:“不學習哪能有所作爲呢?不思考怎麼會有收穫呢?弟子們要以此勉勵自己啊!”能這樣就稱得上善於從人而學了。馬雖跑得快,如不熟習駕車,也不能成爲好馬;一個人雖有很好的稟賦,如不學習處世的道理,也不能成爲君子。所以爲學的目的,在於學習做人的道理。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氣質,就如繪畫時的顏*,把黑*黃*塗上去後,畫布原有的純白就消失了,一直到畫布破爛而黃黑*仍不變,有誰知道它原來是純白*的呢?

子夏說:“天天覆習,所學的就不會忘記;每日努力,則不會退步;時時聽取天下美好的言論,心志就會更高遠。”君子對於學習,其堅持不懈的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運轉,就好像是日月的執行,終身勤勉不倦,死後才停止。

因此,雖然有那樣的天賦才華,卻沒有那樣的遠大志向,也不能夠建立那樣大的功業。志向在學習中起的是主導作用,才華在學習中起的是次要作用。求學的人不擔心自己的才學不充足,而擔心志向沒有確立。所以,自古至今致力學習的人成千上萬,不計其數,而有所成就的人卻寥寥無幾。因此,君子一定要確立他的志向。《易》說:“君子以自強不息。”

凡是求學的人,以明大義爲先,以物名爲後,大義取得後物名也會接踵而來。然而那些儒生廣博地學習,致力於物名,在器械方面有詳細的瞭解,遵循訓詁,摘錄其中的章句,而不能在大義方面有所成就,最終徒勞無功,不被先王重用。這和女史誦詩沒有什麼差別,是宦官傳達命令啊。因此使學者空費心思和精力卻不懂道義,花費時間而沒有成就。因此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選擇老師啊。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