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当前位置 /首页/题库 > /列表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5分)花*之年罗中立,一生不舍画农民1980年,油画《父亲》轰动了*,也...

问题详情: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5分)花*之年罗中立,一生不舍画农民1980年,油画《父亲》轰动了*,也...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5分)

花*之年罗中立,一生不舍画农民

1980年,油画《父亲》轰动了*,也让罗中立这个名字随之被载入史册。被称为《父亲》姊妹篇的《春蚕》,在2014年6月1日保利春拍会上,经过激烈的22轮竞价,最终以4370万元成交,刷新了艺术家个人拍卖纪录。

《春蚕》又名《母亲》,一位老妇人垂首站立在养蚕的大筐前拨弄着桑叶,脸孔完全隐没在*影下,母亲*勤奉献的伟大,已无言融入画中。罗中立一共创作过三幅《春蚕》。

1948年,罗中立出生于重庆沙坪坝区。小学毕业时,他报考了四川峨眉电影厂的美工班,但刚被录取,就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电影厂停顿了工作。

1964年罗中立初中毕业时四川美院附中恢复了招生,他考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1966年,为响应“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罗中立第一次离开家,到了四川达县大巴山区,住进了*开选老伯家。罗中立在大巴山的一所村小学当美术教员,山里没通电,上完课、开完会,天一黑就回土屋睡觉,和*大伯聊天。与农民的朝夕相处,让罗中立对农家生活有了细致的观察和真切的体会。等回到学校,“*”已经开始了,大学上不成了。1968年高中毕业后,罗中立被分配到达县钢铁厂,当了锅炉工。

等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他正忙着打家具准备成家,还是女友劝他参加了高考。罗中立说自己的意愿也很简单:他高中毕业,月*29.5元,大学毕业能拿到52元。

罗中立赶上了四川美院第一次在达县招生,也是唯一的一次。报名当天,他走了20里山路,赶到县城已是傍晚,报名工作已经结束,而那天也是报名的最后一天。他找到招考老师住的招待所,一顿好说歹说,最后老师“看在川爰附中的面子上”,添上了他的名字。1977年,已近而立之年的罗中立,如愿考入川美,他是班上年龄最大的一名学生。

1980年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临近,大家都在摩拳擦掌积极准备。而选择农民题材,再顺理成章不过,10年大巴山的生活让罗中立对此驾轻就熟。记忆中一个曾经撞击心灵的画面浮现了出来。1975年除夕夜,罗中立去家附近上公厕,看到一位老人蹲守在外,“我心里一阵猛烈地震动,同情、怜悯、感慨,一起猛烈地向我袭来……”“说到底我想的就是要给农民说句老实话。”

他又去了大巴山,把*开选老人的所有照片都找了出来,最后综合成一个老年农民的形象。创作手稿共有四稿,从《牧粪的农民》到手持*用水壶的《生产队长》,再到按照领袖人物肖像足寸刻画的农民头像。

在重庆三十七八摄氏度的炎夏,*高涨的罗中立蜗居在川美一个10平方米的*楼里,开始搞创作。画幅高2米多,只有往复不断地爬上爬下;为了观看整体效果,人得退到墙角,用望远镜倒过来看。头像比真人大得多,他用放大镜,仔细观看自己的皮肤、毛孔……为了呈现老人皮肤粗糙的肌理,他甚至在颜料中加入了馒头渣,“你要仔细看现在还能看出来”。

但这一切都无法抵消人们初看此画时的震动。川美的一位老师提议将题目《粒粒皆*苦》改成《我的父亲》,罗中立顿感说出了自己的全部想法。

当时,《我的父亲》显然让一些人还不能适应。送到省里初选时,一位宣传干部提出了修改意见,要求在父亲的头巾下加上一支圆珠笔,显示其是新社会有文化的农民,而不是“苦巴巴的旧社会老头”。罗中立只得在父亲的左耳上加了象征时代的圆珠笔。

1980年12月,参展作品全部送达*美术馆。《我的父亲》一亮相就吸引了所有评委的目光。画家吴冠中认为“我的”分量太轻,将其改为了《父亲》。这幅画最终获得了第二届青年美展的金奖。奖项是由观众投票决定的,《父亲》获得了800多票,比第二名高出700多票。

有人说,《父亲》的盛名之下,罗中立始终都难以走出它的光环。但谈及当年的辉煌,罗中立表现得心态轻松,“从技术层面来讲,新生代的画家们谁都画得出《父亲》。但是《父亲》内在的情感,它的社会意义,时代背景,没有再复制它的条件了。”“这件作品确实是一个阶段的高峰,但只代表那个时代。”

1982年毕业后,罗中立留校任教。1984年,他成为“*”后文化领域第一批10名公派出国留学的人之一,远赴比利时的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深造

罗中立回国之时,正值“85美术新潮”高涨,前卫的观念和流派风起,泥土味道的“乡土绘画”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他打定主意,十年不鸣,又回到了熟悉的大巴山。“大巴山确实太普通、太平凡了……但村子里的水塘、老牛、草垛、猪圈、木梯,在我眼里就是一个个意象。”在近10年的时间内,他完成了新风格走向成熟的过程。

有人说,罗中立塑造的远离现代文明的世界里,人们有着极具原始生命的活力与温情。罗中立说,“我现在的风格就是对《父亲》的背离,反而更加接近了*本土*的东西。”

30年间,*社会沧海桑田,罗中立也已白发滋生,但唯一不变的是他画中表现农民的创作主题,“画农民是我一生的愿望”。2010年,他开始涉足雕塑创作,艺术追求同样一脉相承。画家陈丹青说:“我画的主题一直在变,但是叙述方式不变;罗中立跟我刚好相反,他是主题不变,但是语言和表达方式一直在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罗中立的《春蚕》,在保利春拍会上以4370万元成交,刷新了罗中立作品的个人拍卖纪录,这说明《春蚕》在罗中立的作品中最有价值。

  B.高中毕业后,罗中立成为一名普通的锅炉工。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他内心美术的梦想被点燃,毅然放弃成家的想法,如愿考入大学。

  C.罗中立的求学之路并不一帆风顺,但他又是幸运的,他赶上了四川美院唯一的一次在达县招生,报名时又遇上了一位通情达理的招考老师。

  D.从《粒粒皆*苦》到改成《我的父亲》,最后到《父亲》,画作虽然改动的是名字,但是增加的是作品的分量,而这些改变也是作者的想法。

  E.罗中立与农民有缘,当年响应“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他住进了老农民*开选家里;成为艺术家后,农民又是他唯一不变的创作主题。

(2)文章的重点是介绍罗中立《父亲》的创作过程以及他的创作主题,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却写了《春蚕》?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

(3)罗中立认为“新生代的画家们谁都画得出《父亲》”,但是为什么是他创作了《父亲》?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

(4)文中说“罗中立这个名字随之被载人史册”,罗中立为什么会成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回答】

(1)CE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

(2)①《春蚕》是罗中立的代表作之一,介绍《春蚕》也是为了突出罗中立的创作成就; ②开头写《春蚕》,是为了突出《父亲》,衬托《父亲》的成就更大;③用具体的事例,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

(3)①从小对绘画的兴趣,尤其是四川美院的*学习,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②10年大巴山的生活,尤其是*开选老伯家的居住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③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和记忆中除夕夜老人的画面,分别是创作的时代诱因和灵感所在。(每点2分)

(4)①从小喜爱美术。小学毕业时,他报考电影厂的美工班;初中毕业时,他报考四川美院附中,考出第一名。②用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在大巴山区,他与农民朝夕相处,对农家生活细致观察、认真体会,这才有了后来创作的《父亲》。③执着的精神。无论是报考美院,还是面对高涨的“85美术新潮”,他始终明白自己追求的是什么,敢于坚持自己的东西。④不怕吃苦,又有创新意识。为了艺术,他能忍受炎夏高温;而在创作中,他甚至创造*地加入了馒头渣。(每点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他内心美术的梦想被点燃,毅然放弃成家的想法”不准确,他当时正忙着打家具准备成家,是女友劝他参加了高考,而他自己的意愿也很简单;他高中毕业,月*29.5元,大学毕业能拿到52元;A项“这说明《春》在罗中立的作品中最有价值”错误,从全文来看,《父亲》最有价值;D项《粒粒皆*苦》改成《我的父亲》没有增加作品的分量,并且《我的父亲》改为《父亲》并不是作者的想法。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和表现手法。这种类型的题目,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①它可以印*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②传记写作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③增强文章的真实*和可读*。《春蚕》是罗中立的代表作之一,介绍《春蚕》也是为了突出罗中立的创作成就;开头写《春蚕》,是为了突出《父亲》,衬托《父亲》的成就更大;用具体的事例,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的能力。首先根据题干“为什么是他创作了《父亲》”确定范围,集中在文中第二三四五段;然后圈定有关语段“小学毕业时,他报考了四川峨眉电影厂的美工班”“已近而立之年的罗中立,如愿考入川美”“到了四川达县大巴山区,住进了*开选老伯家”“让罗中立对农家生活有了细致的观察和真切的体会”“10年大巴山的生活让罗中立对此驾轻就熟”“1980年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临近”“记忆中一个曾经撞击心灵的画面浮现了出来。1975年除夕夜,罗中立去家附近上公厕,看到一位老人蹲守在外”“我心里一阵猛烈地震动,同情、怜悯、感慨,一起猛烈地向我袭来……”“说到底我想的就是要给农民说句老实话。”最后筛选整合,分条简述:①从小对绘画的兴趣,尤其是四川美院的*学习,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②10年大巴山的生活,尤其是*开选老伯家的居住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③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和记忆中除夕夜老人的画面,分别是创作的时代诱因和灵感所在。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本题为探究题,开放*较大,言之成理即可。答题时要注意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成功的因素不外乎内因和外因,根本作用的是内因,即个人因素,作答时可以从个人兴趣爱好、努力情况、*格等方面考虑。在文中找出作者的观点,并以此为依据阐述自己的看法“小学毕业时,他报考了四川峨眉电影厂的美工班”“1964年罗中立初中毕业时四川美院附中恢复了招生,他考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小喜爱美术;“到了四川达县大巴山区,住进了*开选老伯家”“让罗中立对农家生活有了细致的观察和真切的体会”“10年大巴山的生活让罗中立对此驾轻就熟”用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正值‘85美术新潮’高涨,前卫的观念和流派风起,泥土味道的‘乡土绘画’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他打定主意,十年不鸣,又回到了熟悉的大巴山”执着;“在重庆三十七八摄氏度的炎夏,*高涨的罗中立蜗居在川美一个10平方米的*楼里,开始搞创作”“为了呈现老人皮肤粗糙的肌理,他甚至在颜料中加入了馒头渣”不怕吃苦,又有创新意识。条理清晰,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