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当前位置 /首页/题库 > /列表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年过半百的父亲,在儿子的面馆干了18年,儿子当初虽承...

问题详情: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年过半百的父亲,在儿子的面馆干了18年,儿子当初虽承...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年过半百的父亲,在儿子的面馆干了18年,儿子当初虽承诺月薪3000元,可这么多年从未支付过。谈钱伤感情,可疾病缠身的父亲,不得不替自己的未来考虑。在多次讨要未果的情况下,他将儿子告上法庭,讨薪57万。

对材料中父亲向儿子讨薪一事,你有什么看法?请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回答】

读懂利益诉求与情感需要

市场化、商品化进程的滚滚车轮,让一些传统观念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与冲击。不论是“奶奶有偿带孙”,还是“父亲向儿子讨薪”,以情感和伦理为核心的传统家庭观念,与以权利和利益为核心的现代法理观念发生了激烈的摩擦与碰撞。曾经习以为常甚至理所当然的做法,遭遇了越来越多的观念冲突和价值分歧。

在传统观念里,父母关心子女、体谅子女、帮助子女不仅是一种情感义务,也是一种道德责任。父子关系作为一种血缘关系,是一种先天的社会联结纽带;然而,在经济因素不断嵌入日常生活的当下,父子之间也难免会存在着利益纠葛。父亲并非没有利益诉求,而是被湮没了,“开不了口”;想方设法避免直接的利益表达和利益博弈,避免“谈钱伤感情”的尴尬与纠结,成为大多数“*式父母”心照不宣、约定俗成的行为逻辑。

帮忙带孙子、替儿子打工,父母并没有帮扶成年子女的法定义务,他们这样做既有情感的驱动,也有利益的考量。在居家养老模式下,父母对子女多一些关爱与付出,以期得到更多的回报与收益。换言之,父母与成年子女的社会互动通常不是明码标价的市场交易,而是夹杂利益与情感的社会交换。

儿子既承担了父母的日常开销,也支付了父亲摔伤的医*费,却遭遇了“父亲向儿子讨薪”,难免会在情感上和心理上难以接受。只不过,成年子女赡养父母是一种刚*的法定义务,并不以父母对子女“究竟好不好”为前提条件;对父亲孝顺并不意味着儿子可以不支付父亲的劳动报酬,可以用情感关系来遮蔽利益关系。更进一步说,口头约定也是一种契约,“父亲向儿子讨薪”具备法律依据。

作为一种利益诉求,“父亲向儿子讨薪”也隐伏着一位老人“老无所依”的焦虑以及“落叶归根”的需要。为了更好地陪伴子女、支持子女,许多老人远离故乡,成为“老年漂”。不适应大城市生活的老人想回到老家,想让养老生活更有保障、更有安全感、更有品质,有错吗?如果儿子能够体贴一些、细腻一些、柔软一些,双方或许没有必要对簿公堂。

急剧的社会变迁,让传统的家庭关系逐渐发生改变,一些价值观念也要“与时俱进”地进行重塑与更新。只有读懂老年人的利益诉求与情感需要,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父亲向儿子讨薪”的痛苦与无奈。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时评类的材料作文,注意材料的内容,是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是“亲情”“法律”的关系,可从分析者二者的关系的角度入手立意行文。

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 1、扎实而评(事实*),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的源泉。 2、应时而作(时效*),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 3、凭理而断(评析*),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即可。此题注意分析“法律”和“亲情”的关系。

知识点:材料作文

题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