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当前位置 /首页/题库 > /列表

阅读下面的一篇《读周刊》记者黄征对知名作家、现任《芳草》杂志社主编刘醒龙的新闻专访《为每一种人生准备每一种现场...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一篇《读周刊》记者黄征对知名作家、现任《芳草》杂志社主编刘醒龙的新闻专访《为每一种人生准备每一种现场...

阅读下面的一篇《读周刊》记者黄征对知名作家、现任《芳草》杂志社主编刘醒龙的新闻专访《为每一种人生准备每一种现场》(节选),完成文后各题。

对文学的创作来说,一定要到达现场

读+:您主张“寻找文学的绿水青山”,为什么这么讲?

刘醒龙:文学的存世与种庄稼的原理一样,试来试去,还是“绿*食品”最受欢迎。在信息时代,不要以为一个人掌握了互联网就掌握了一切,互联网只是个工具,使用不当可能干的是错事。实际上,生活中很多流传的都是假象,是以讹传讹的东西,很多问题一定要现场解决。我曾经听*的朋友讲,南水北调的水到*后变成“浑水”了,他家自来水管确实流过“浑水”。这次参加“南水北调人文行走”活动,专家解释,这是因为北方长期用地下水,水管里形成了一层水垢,丹*口水库的水是弱碱*,流到*的自来水管网系统后,将水管里把水垢溶解了,所以出了浑水,现在专家正在解决这个问题。

读+:亲临“绿水青山”,您还有什么收获?

刘醒龙:作家在写作时不仅仅是写作者,还应当是一个将灵魂安放在“绿水青山”的人。

读+:您的父亲去世后,您在2012年底写了一篇散文《抱着父亲回故乡》,发表在2013年初的《*文学》上,很多人读了都非常感动。这篇散文获得2013年在场主义散文新锐奖,您是怎样理解“在场主义”的?

刘醒龙:父亲88岁离世,都说是高寿,但对儿子来说,还是太突然,相伴几十年的亲人远去了,那种滋味实在太难受、太痛了!这种难受和痛本身就是一种“在场”,那些不在场的人自然感受不到这些。这和情感一样,如果情感不在场,就有可能是精神出轨了。

对文学创作来说,一定要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如果连自己都只能看到一些虚幻的东西,就不要企图别人能从作品中读到真实。武*都会说,“敢为人先,追求卓越”,说这话的人,不一定身在现场。春回大地,万物花开,开得越早的凋零得越快,反而是来得晚一些的绿*,能经受酷夏与寒秋。所以,那些“敢为人先”的花朵,仅仅抢先绽放还不行,还要有“追求卓越”的长效机制。前不久,参加“武汉市两*核心景区规划”专家听*会,有人说武汉要少建高楼。说这话就是不在现场,所以我马上回应说,别的城市怕高楼,武汉这座城市却不怕,武汉用大*大湖作胸怀,楼越高越能展现城市气质。同样,那种小气的文学行为也有损武汉的城市气质。武汉这座城市天生一种“赢得起,也输得起”的大气象,不会因为赢了而任*,也不会因为输了而落魄。武汉三镇文化*格的不同,为每一种人生准备着每一种现场。

在什么都敢做的时代,一个作家要“敢不做”

读+:您有一个观点,“对文学来讲,最不缺的就是创新”,为什么这么讲?

刘醒龙:一部作品不需要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创新,但作品的每一句话都在创新,作品叙事语言、人物*格、生活细节必须有不一样的描写,作品才能有生命力,每一部成功的作品都是创新的结果。在现阶段,文学的最大创新,是将“读者就是上帝”改变为“文学才是上帝”。只有让文学归于文学,才能创造出**所说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经典文学作品。

读+:如果文学和市场发生冲突,您会作出什么选择?

刘醒龙:10年前我出任《芳草》主编时,就坚持不向市场低头,宁可艰苦一点,也要守住文学的绿水青山。文学是民族的记忆和历史,更承载了民族的梦想和未来,文学杂志的梦想是经典,只有把推出经典的文学作品放在第一位,文学杂志才有脸面送到热爱文学的读者手中。

我的长篇小说新作《蟠虺》出版后,有人曾建议,如果将《蟠虺》改成《鬼尊盘》,起码要多卖20万册,此话很让人无语。和我其他作品的名字改来改去不一样,《蟠虺》一开始就定了下来,在流行语横行的当下,老祖宗留下的看家本领,还是需要我们不时的重温一番。这部作品尽管还可以构思一些更加通俗、更加惊怵,也更能吸引眼球的小说名,但那不在我的选项中,毕竟这两个字所表示的是青铜文化中最具代表*的图腾,同时也是现代化过程中贯穿数千年的一种象征。突出使用“蟠虺”,也可以判定为文学价值的选择,是古典与经典,还是流俗与落俗,文学价值的分野,在任何时代都不容忽视。这件事让我发现,坚持一种所有人都明白的价值,比获得同样被所有人明白的利益要艰难太多。

读+:新世纪走过十五年了,你对文学价值有新的认识吗?

刘醒龙:文学之所以被称为一切艺术之母,就在于文学承载着我们不能或缺的文化血脉。经典文学会给阅读者接种文化疫苗,使我们不会轻易受到化妆成文明符号的病毒的侵害。对社会公众来说,一本经典文学著作,如同抵御伪文化的卓有成效的免疫抗体。

(转载于2015年11月19日刘醒龙博客的博文)

相关联接一:

刘醒龙,1956年1月10日生于湖北黄冈,著名作家。曾任县水利局施工员、阀门厂工人,县文化馆创作员、县创作室主任,黄冈地区群艺馆文学部主任,现为武汉市文联*作家(文创一级),*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威风凛凛》《生命是劳动与仁慈》《痛失》《弥天》《圣天门口》《天行者》,以及长篇散文《一滴水有多深》,出版有多卷本小说集《刘醒龙文集》等。2011年8月,长篇小说《天行者》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4年10月30日,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在华中师范大学成立,他同时受聘成为华中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并担任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相关联接二:

长篇小说《蟠虺》,2014年4月出版,叙述的是一个曲折神秘、充满对历史的深入反思和对现实的敏锐关照的故事。青铜器学界的泰斗曾本之在一个黄昏突然收到了20年前跳楼自尽的同事郝嘉写给他的一封神秘的*骨文信,勾起了楚学院两段至今没有*的无头公案——20年前的楚学院副院长郝嘉为什么突然跳楼自尽?10年后前途无量的青年教授郝文章又为什么莫名地被捕入狱?真相以细节的方式在时间的磨洗中慢慢浮出水面,直指一件春秋战国时代精美绝伦无出其右的青铜重器——曾侯乙尊盘。从这件青铜大器出土之日起,人*中所有的欲望都被激发到极点,原本庄严恢弘的远古礼器成为欲望逐猎的蝇聚之地,引无数为名为利为野心者,真可做假,白可变黑,无可生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而要擦拭尽这美丽文物上沾染的肮脏血污,要付出的岂止是生命和鲜血的代价,更需脊梁坚挺腰撑傲骨之人,坚守灵魂,坚守清白,坚守良心,更需要整个民族的灵魂自省和自净。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刘醒龙回答选文的第一个问题是从两个角度来回答的,用“种庄稼的原理”来比喻|“文学的存世”,是为了说明为什么,用南水北调的水到*后变成“浑水”是用来说明怎么办。

B.刘醒龙说“作家在写作时”“应当是一个将灵魂安放在“绿水青山”的人”,其言外之意是作家在平时修养怎么样可以不管,但是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品味高雅,要有文气。

C.记者在采访提问时提到了刘醒龙2012年底写的散文《抱着父亲回故乡》,并称赞很多人读了都非常感动,不仅仅是为了增强采访的亲和力,更主要的是想引出受访者对文学的“在场主义”的解读。

D.刘醒龙“对文学来讲,最不缺的就是创新”的观点是说文学只有创新才会有出路,这是对当今文坛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的高度肯定和礼赞。

E.这篇人物专访中,记者与刘兴龙就文学创作和文学发展进行了一次很深入的对话和思考,对当今的文学现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揭示了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的终极目标、文学的辐*作用,指出了文学的未来发展的方向,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

12.刘醒龙是一个什么形象?请结合文本和相关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13.刘醒龙认为怎样才能“守住文学的青山绿水”?请结合文本和相关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14.采访中提到了刘醒龙的作品《蟠虺(pánhuǐ)》改名一事,这反映当今文坛什么样的不良现象?请结合文本、相关链接材料和你的知识储备,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

【回答】

11.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

12.

①刘醒龙是一位孝顺的有丰富情感体验的儿子,从他创作的散文《抱着父亲回故乡》能够感动很多人,获得在场主义散文新锐奖可以看出;

②刘醒龙是一位灵魂干净,思想深刻、能够守住道德底线,传递正能量的作家,从他的文学观、文学作品以及不愿意为《蟠虺》改名可以看出;

③刘醒龙,是一位有远见卓识有社会担当有精神坚守的杂志主编,从他主编《芳草》的办刊理念、协调办刊与市场关系,不愿意向市场低头和他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可以看出。

13.

①创作者一定要将灵魂安放在”青山绿水”,不要受到假象的迷惑,做一个有真情体验的,现场感的人,写出真情实感的文学作品;

②创作者要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能够抵御市场的诱惑,坚守创作的底线;

③创作者要创作出承载着我们不能或缺的文化血脉的文学经典,给阅读者接种文化疫苗,使之成为抵御伪文化的卓有成效的免疫抗体。

14.反映了当今文坛,有的创作者为了利益创作出流俗或落俗的文学作品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①创作者方面:为了个人利益,失去了创作的道德底线,没有了高尚的品德,没有深入实地采风的踏实创作态度,没有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传扬高尚精神的使命感;

②社会方面,唯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创作者,很多创作者为了名利,为了点击率,为了粉丝群,为了作品销量,创作出流俗或落俗的作品,甚至是不健康的作品。

③职能部门方面,国家出版局对图书出版和网络发稿的监管力度不够;采稿机构的办刊理念被残酷的市场左右,对作品的审查力度不够严格,出版社只是追求出卖书号,缺少对图书质量的审查;媒体的宣传和报道的力度不够,让一些创作者缺少了正确的*作指导思想。(6分,至少三个方面,其他的点,言之有理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1.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B项“作家在平时修养怎么样可以不管,但是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品位高雅,要有文气”的理解是错误的;D项,“这是对当今文坛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的高度肯定和礼赞”的解读是错误的;E项“对当今的文学现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的解说不准确。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12.本题是对人物形象的考查。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梳理,找出文章中关于刘醒龙这一人物叙述的相关情节,然后进行概括,再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本文中①刘醒龙是一位孝顺的有丰富情感体验的儿子,从他创作的散文《抱着父亲回故乡》能够感动很多人,获得在场主义散文新锐奖可以看出;②刘醒龙是一位灵魂干净,思想深刻、能够守住道德底线,传递正能量的作家,从他的文学观、文学作品以及不愿意为《蟠虺》改名可以看出;③刘醒龙,是一位有远见卓识有社会担当有精神坚守的杂志主编,从他主编《芳草》的办刊理念、协调办刊与市场关系,不愿意向市场低头和他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可以看出。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1.分析人物形象:①关注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提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格特征。2.刻画人物的手法:①正面、直接描写,如肖像、神态、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等;②对比、衬托或烘托。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或烘托。

13.这是一道结合全文的信息筛选的题目,注意明确题干要求,注意选准答题区位,答题时注意概括,摘录文中的重点词语,不要照抄原句。结合文中一些关键句来概括:“作家在写作时不仅仅是写作者,还应当是一个将灵魂安放在“绿水青山”的人”、“对文学创作来说,一定要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如果连自己都只能看到一些虚幻的东西,就不要企图别人能从作品中读到真实”、“文学之所以被称为一切艺术之母,就在于文学承载着我们不能或缺的文化血脉”、“10年前我出任《芳草》主编时,就坚持不向市场低头,宁可艰苦一点,也要守住文学的绿水青山。文学是民族的记忆和历史,更承载了民族的梦想和未来,文学杂志的梦想是经典,只有把推出经典的文学作品放在第一位,文学杂志才有脸面送到热爱文学的读者手中”“ 文学之所以被称为一切艺术之母,就在于文学承载着我们不能或缺的文化血脉”。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对于筛选概括*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先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找答题的区域。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14.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本文第一问是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第二问是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谈谈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从创作者方面、社会方面、有关职能部门方面来阐述原因,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主要是向内挖掘。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