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当前位置 /首页/题库 > /列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百年前的李鸿章王树增1852年,29岁的李鸿章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名列第二。太平*起义后,...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百年前的李鸿章王树增1852年,29岁的李鸿章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名列第二。太平*起义后,...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百年前的李鸿章

王树增

1852年,29岁的李鸿章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名列第二。太平*起义后,李鸿章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京城,回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与太平*作战。

当太平*直逼上海时,无人愿意置身事中,因为此举等于要孤*深入到拥有百万之众的太平*后方。但李鸿章愿意去。这一去便让上海人目瞪口呆,这一去便让他组建的淮*名声鹊起,李鸿章也因此被封为一等肃毅伯爵,戴双眼花翎。

淮*需要武器,1863年李鸿章买下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第一个近代*工企业——上海洋*三局。李鸿章算过一笔帐:一发英国的普通**在市场上卖到30两银子,一万发铜帽子*要卖到19两银子。他说,大清国凭什么要把白花花的银子给了洋人?

大清中叶以后,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运输,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招商局轮船公司”。这是*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它一直运营到1949年。而当洋人要在*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李鸿章不允许洋人从*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作为大清国唯一出访过工业*后的欧洲的重臣,李鸿章深知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事和民用价值。由于他的支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座矿务局、第一所电报局、第一所外国语学校、第一所近代化*校、第一支近代化海*舰队……

李鸿章曾对美国人说,只有将货*、劳动力和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必须邀请欧关资本进入大清国,以建立现代的工业企业,帮助大清国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自*应掌握在清*手中。大清国欢迎欧美来华投资,提供资金和技工。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大清国自己控制。他说:“我们必须保护国家*。”在*还处在男人梳长辫、女人裹小脚的时代,李鸿章的这番话可谓石破天惊。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的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1894年爆发的中日*午之战是李鸿章一生遇到的最大的挫折,他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海*费绌,设备多不完,惟鸿章知之深。朝野皆不习外事,谓日本国小不足平,故全国主战,独鸿章深知其强盛,逆料*海陆*皆不可恃,故宁忍之诟言和。朝臣争劾鸿章误国,枢臣日责鸿章,乃不得已而备战。”1895年,在*午战争中战败的清廷令李鸿章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知道如果采取强硬的立场,只能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以大清国实际的*力状况而言,结果只能是*的东北被全面占领。可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大清国*和财产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当带着《马关条约》回国时,李鸿章却成了举国的“公敌”。

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与逼迫下在丧权辱国的《议和大纲》《*丑条约》上签字。国人即刻指责道:“*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一个巨大的帝国屡战屡败,却每一次都要*李鸿章不能维护国家权益。李鸿章吐血了。 一辈子与蛮横的洋人周旋得身心俱憔的李鸿章死前留有遗折一封。他说,大清国如果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不但可以富强自己,而且因为贸易是双边的,等于也就制约了别人,这样的制约甚至强过武力。持有这样的认识,在百年前的*可谓凤毛麟角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正如梁启超所言,国人在对其咒骂痛斥之时,万“不可不深自反也”,万“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梁启超还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选自王树增《1901》,有删改)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李鸿章早年便大有作为,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崭露头角,也因此受到朝廷的嘉奖与器重,被派往安徽组织地方武装*太平*。

B.李鸿章购买洋人机器设备并创办*工企业上海洋*三局,以此维护了国家的经济利益,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大清国的近代化进程。

C.当国人自上而下固步自封做着天朝美梦时,李鸿章就清醒地看到了外国列强的叵测用心,进而坚决*其对大清国*的干涉。

D.作者一反以往对李鸿章*的常论,客观评价他的才智、远见及其贡献,还李鸿章以公道,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就此盖棺定论。

E.作者撷取了李鸿章一生中具有代表*的重大事件,再现了这位晚清重臣的悲剧人生,其不幸命运实乃所处时代悲剧的真实写照。

12.百年前的李鸿章对大清国近代化事业做出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13.为什么说中日*午之战使李鸿章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请简要分析。

14.在评价国人眼中的“误国者”李鸿章的时候,梁启超曾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你是否认同梁启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回答】

11.BE  E给3分,B给2分,D给1分,A.C不给分。

12.①有引进外资以发展本国实业;保护大清国国家*;打开国门开展双边贸易等先进思想。②平定战乱,使国家恢复安定。③亲自*创办*工、运输、通信等实业。④支持并参与洋务派创办铁路及各种工厂、学校。

13.①朝野不知外事及国力之详情却极力主战, 李鸿章不得已应战导致战败。②奉清廷之令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③朝廷的*无能导致疆土被分割,在慈禧的授意与逼迫下,李鸿章做了替罪羊。

14.看法一:同意梁启超的观点。①李鸿章29岁便显露才识,后 又组建淮*并取得平叛的胜利,创办实业并取得一定实效,故“敬李鸿章之才”。 ②李鸿章很早就认识到必须保护国家*,要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却少有人共鸣,故“惜李鸿章之识”。 ③大清国每当存亡危急时,均要李鸿章承担最难堪之事,屡战屡败又全由李鸿章承担一切罪责,无人体谅李鸿章的处境,理解其良苦用心,故“悲李鸿章之遇”。

看法二:不同意梁启超的观点。 ①李鸿章以及洋务派的主张并没有改变贫穷落后的*,没有起到强国的作用,故“才不真”。 ②李鸿章没有认清*帝王统治的弊端,被朝廷支使,故“识不透”。③李鸿章的遭遇,除了朝廷的*统治之外,也有其自身屈从朝廷这重要的原因,故“遇不值得悲”。

看法三:要辩*地分析。 ①李鸿章有才识,但是没能冲破时代的束缚,其才识仅服务于朝廷,故可认同不值得敬仰。 ②李鸿章有关于国家*等的远见卓识,但这是纸上谈兵,难以实行,故可钦佩不值得惋惜。 ③李鸿章不是“误国者”,但又不是卫国者,故其遭遇可同情不值得悲伤。

【解析】

11.

试题分析:D“盖棺定论”表述绝对化;A李鸿章早年并未得到朝廷的嘉奖与器重,去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也不是朝廷的委派;C*午之战以后,李鸿章没有坚决*列强对大清国*的干涉。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归纳重点事件的具体内容,需要通读全文,分点分块,此题是对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的考查,(1)是局部内容概括,(2)是整体概括,语言要高度简练。体现题目中的“贡献”两个字。①独到深刻的见解。②具体有效的作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归纳重点的具体内容,需要通读全文,分点分块,从人物遭遇的内外着手,自己的、他人的、外界的等等。①朝野不知外事及国力之详情却极力主战,李鸿章不得已应战导致战败。②奉清廷之令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签订《马关条约》,成为举国公敌。③朝廷的*无能导致疆土被分割,在慈禧的授意与逼迫下李鸿章在丧权辱国的《议和大纲》《*丑条约》上签字,做了替罪羊。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开放题,但作答一定要注意题目要求,作答的完整*,只要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作用作为切入点着手探究即可。首先表明观点,旗帜鲜明,再次说明理由,作答时几点谨记:分点作答,标明序号;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言之有理,要点清晰。

考点: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