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当前位置 /首页/题库 > /列表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2分)安于途中⑴从起点到终点,其间的距离就是途中。⑵感觉生命总是在途中。就像候鸟,总是...

问题详情: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2分)安于途中⑴从起点到终点,其间的距离就是途中。⑵感觉生命总是在途中。就像候鸟,总是...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2分)


安于途中


⑴从起点到终点,其间的距离就是途中。


⑵感觉生命总是在途中。就像候鸟,总是从南飞到北,又从北飞到南;就像泉水,总是从溪流入河,又从河流入海;就像花草,总是从春长到夏,又从夏长到秋。


⑶自从离开起点以后,生命就总是在途中,在时间与空间的途中。而且不管情愿与不情愿,总是日渐靠近某个可知和未可知的终点。


⑷有花开就有花谢,有日出总有日落,有起点当有终点,这很自然。每一个具体的生命也都难逃此劫。


⑸但对一些具体的生命而言,似乎出发就是为了抵达,似乎付出就有结果,于是必经的过程成了漫长的等待,总是在途中成了生命最大的煎熬和无奈。


⑹然而抵达真的那么重要吗?终点就那么美好吗?等待或许会是一种煎熬,然而生命总是在途中就真的只有无奈吗?


⑺水气抵达天空或许就成了*虹,蛹到了生命的尽头或许就成了蝴蝶。但并不是所有的抵达和终点都具有终极辉煌。花朵的终点是凋谢,道路的终点是绝境,生命的终点是死亡。


⑻即使水气是因为对天空的抵达而成为*虹,即使蛹是因为到了生命的尽头才成为蝴蝶,他们也是分别经历了一定的转化和蜕变过程,才各自化水为虹和化蛹为蝶的。是过程成就了他们最终的美。


⑼过程对于任何一个生命体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甚至可以说,过程即生命。


⑽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确实就是一个过程的完整体现,或者说是无数生活细节的集结。而终点不过是生命的界限,主要用于寓示生命体的完结。它有可能构成生命的升华,却绝不会是生命的目的。


⑾但是生活,我们往往是在度过,而将最美好的愿望寄予终极。仿佛最美好的风景只有彼岸,而此岸只是一种过渡,是一段抵达某处的旅途。因而我们对于此处往往忽视,并总习惯于生活在别处。


⑿每一个至美的终极愿望当然都必须受到肯定,但是生活并不是只有这些,也不该只有这些。活着,也不能只是追求刹那的辉煌和完成某种使命,或是为了去到某一个地方而赶一段路程。如果生是为了死,就像花朵是为了要谢才盛开,这样的生命,存在的意义还有多大?


⒀生命不是一次简单的奔赴死亡之约,每一个高品质的生命,或者有高品质愿望的生命,有可能都必须首先做到安于途中。


⒁因为生活并不是总在别处,生命也只有在生命的途中才成其为生命。就像候鸟,只有不停地从南飞到北,又从北飞到南,才构成其一生的迁徙;就像泉水,不断地从溪流到河,又从河流入海,才能体现其自身的运动。生命也不完全是为了抵达。就像泉水,并不是非要到达什么地方才算完成使命;就像花草,并不是非要到达哪个季节才算实现价值。


⒂生命中绝大部分的风景总是在途中。生命主要是为了经历。就像候鸟,不停地迁徙就是为了经历季节和风雨;就像泉水,不息地流动就是为了经历交汇和起伏。


⒃尽管具体的经历总是显得那样琐碎,那样平凡,那样漫长又是那样不胜其烦,但是,恰恰是他们构成了一个个真实精*的人生。这是生命最弥足珍贵的状态,每一个安于途中的生命都将尽享人生。


18.根据文意写出“途中”的含义。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感觉生命总是在途中”,为什么?(2分)


答:“途中”的含义是:                                                      


为什么“感觉生命总是在途中?                                               


19.在第12段中作者说:“生活并不是只有这些,也不该只有这些。”请回答“这些”指的是什么?简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2分)


答:“这些”指的是:                                                      


原因是:                                                                   


20.如何理解标题“安于途中”?作者为何说每一个生命首先要做到“安于途中”?(4分)


答:(1)                                                                 


(2)                                                                      


2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生命带给人们很多启示,每个人的感悟不尽相同。有人追求结局的辉煌,有人关注过程的完满。本文作者坚决反对追求“终极愿望”,主张“过程即生命”。


B.作者认为,由于人们坚信“付出就有结果”,一味追求结局的辉煌,从而使生命的必经的过程成为人生“最大的煎熬和无奈”。


C.本文作者善用类比的方法,浅显明了地阐发道理。如在第8段,作者用“化水为虹”和“化蛹为蝶”,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过程成就”“最终的美”的道理。


D.文章中运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语言自然流畅,韵律*,具有一种流动的美感。


E.从文章内容,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注重过程,“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终极目标的旷达和名利追求的淡泊。

【回答】

18.(含义)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因为人自生下来,总是在日渐靠近某个可知和未可知的终点。


19.指的是追求终极愿望。因为作者认为,人活着并不是为了刻意靠近终结的辉煌,人生的风景在于充实生命的过程。


20.⑴“安于途中”并不是碌碌无为,得过且过,而是要关注人生过程,品味生活,展示生命魅力。⑵生命只有在途中才成其为生命;生命不只是为了抵达,主要是为了经历,具体的经历构成了精*的生命。


21.A、E(A坚决反对追求“终极愿望”不符文意;E主旨未表达对名利追求的淡泊)

知识点:单元测试

题型:未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