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名人语录 > /列表

荀子经典语录

荀子经典语录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今河北邯郸)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善说”比较,此外还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观点。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代表作品《荀子》,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积善成德”,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荀子的文学思想是注重实用,提倡质朴。他的文章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和比喻。已由语录体发展为标题论文,标志我国古代说理文趋向成熟。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今存《礼》、《知》、《云》、《蚕》、《箴》五首小赋。《荀子》共十二卷,收章三十二篇,其中大多数为荀子的著作,少数出于门人之手。内容涉及哲学思想、*主张、治学方法、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著名的注释有唐杨倞的《荀子注》和清王先谦的《荀子集解》。

荀子》为文的特点,在于“雄浑”。其学问渊博精深,所以行文气魄宏大雄浑,有包容诸家的气概。比如《劝学》总结了治学经验,为后世传诵宗法。在《富国》《王霸》篇中,纵横于古今,引述历代兴亡鉴辙。而《天论》篇,则探微扶隐,极宇宙之玄奥,昌言“天道有常”之旨。文章气势雄浑,为诸子所不及。后人称其文“学分之足,了数大儒”(《艺概•文概》)可谓中的之论。

唐代杨倞曾为《荀子》作注,因为荀子受历代学者的抨击,其注者不多。直至清代考据学兴盛,注释校订者才增加。包括清代王先谦,*时代的梁启雄。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现代研究荀子的学者也较古代为多。

《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苟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经典语录

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河。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不能则学,不知则问。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软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TAG标签:经典语录 荀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