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经典语录 > /列表

《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经典语录

《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经典语录

这部理*沉潜的“公共随笔”文集使公共生活观察成为*哲学的助手。纪德在《地粮》中写道:“重要的是你的目光,而不是你看见的东西”。而对一个公共生活的观察者来说,观察的目光和观察的对象是同样重要的。他的特殊目光固然让他在许多人熟视无睹的对象中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样的目光也确实可以帮助别人对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再也不能熟视无睹,但是,他还需要有适宜的观察对象,越具体越细致越好,而最适宜的观察对象正是普通人公共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些随笔虽为时评,观照的是“这里”和“现在”,却都关乎公共生活长久而普遍的知识和道理。好的公共生活以*来保障群体的公共“幸福”,它的伦理导向是鼓励美德,它的价值内涵是维护尊严,它的理智状态是推崇真实,它的智慧传统是接受教训。匮缺这些条件不是放弃和绝望的理由,因为所有这些幸福因素都不是命运的安排,只要我们愿意,都是可以习得的。

艾迪生用写作影响读者,让他们对社会形成一种相对精致、复杂,而非简单、粗糙的感觉和观察,学会以一种开明、平和、深入、令他人愉悦的方式,而非以粗暴对抗和争来吵去的方式谈论共同的问题。他的写作可以说就在不断为此设立标准和作出示范。21世纪初的*需要理*公共话语,迫切的程度并不亚于18世纪初的英国。

——徐贲


经典语录

现代公共社会中,责任和权利是联系在一起的。责任不是位卑者对位尊者无条件的风险和服从,而是以任何人都必须尊重责任者的基本普遍权利(*、尊严、自由、平等)为条件和基础。

人有三种死法:第一种是自杀,第二种是战争,第三种是顺应。如果说自杀是逃避,那么战争便是对抗,而顺应则是不死不活地活着。

人文教育是文化的教育,人文教育的产品是有文化的人。人文教育让人变得更有自由意识、更能*思想、更理*、更宽容、更有修养。这是一种做人的成就,它本身就是价值的实现,是一个自我完足的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功利目的的手段。

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弥补家庭道德教育的不足。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接受不同的家庭道德影响,因此个人品格会有相当的差别。例如,有的比较诚实、宽容、尊重别人,有的爱说谎、霸道、歧视和欺凌别的孩子。学校必须有好的道德文化环境,学生的教育才能托付给学校。如果学校本身就是一个不讲道德的地方,教师受贿自肥、学生讨好老师、缺乏公正的规则、充斥虚伪和谎言,那么学生的教育便不能托付给学校。

公民教育是人文教育在*社会的扩充,它们的核心价值都是自由、平等和尊严。公民教育关乎*、关乎道德、关乎责任、关乎法治、关乎爱国。公民教育还关乎教育自身的作用,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某个权力意志而去灌输正确思想?是为市场造就劳动力?还是为了培养更智慧、更道德的公民?如果是后者,那么公民教育的目的与** 的目的便是一致的。人文和公民教育的严重缺失使得教育变成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不改变这种情况,受教育的意义便只能维系在毕业生能否找到工作的功利考量之上了。

美国的中小学因此对教师在校内的道德行为有特别严格的要求。老师决不允许向学生收取或索取金钱、*骚扰学生、歧视对待任何学生等等。老师也绝不会鼓励学生以打小报告、告密来讨好老师,更不会在教学中培养、训练学生“正当说谎”的技能。“正当说谎”用的语言往往是些套话,以说套话代替说真话,写作也会变成了对学生的假话训练。

神如果正义,算是人的运气; 神如果不正义,人只能自认倒霉。谁能生活在一个比较正义的制度中,往往不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而是一种运气。事实上,*制度在一个国家中形成,往往也是历史的幸运。

以优胜为导向的择优制度容易诱发一种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社会心理,也容易在多种人际关系中形成恶质竞争。这种竞争机制形成的人际关系会长远地影响一个社会文化的品质,使得人与人之间总是戒备、不信任,甚至幸灾乐祸、落井下石。一个原本要用来择优,产生优秀者的制度,结果却产生了许多品质低下、并不优秀的“优胜者”,效果适得其反。这样的竞争制度,不是可以改一改了嘛?

TAG标签:公共 经典语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