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庫

當前位置 /首頁/題庫 > /列表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小題目。我們現在講的“絲綢之路”,不是一般的道路,也不是一般的交通線,是有它特定的概念...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小題目。我們現在講的“絲綢之路”,不是一般的道路,也不是一般的交通線,是有它特定的概念...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小題目。

我們現在講的“絲綢之路”,不是一般的道路,也不是一般的交通線,是有它特定的概念。提出這個概念的是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他在19世紀60年代到中亞、*西部一帶進行地理考察,持續3年多時間考察過程中也參考了*的歷史記載。回去以後,他在他的研究成果中提出,在公元前2世紀,存在着一條從洛陽、長安到中亞撒馬爾罕的商道,這是一條從*輸出絲綢到中亞、西亞,最終到達歐洲的道路。因爲這條路上主要運送的物流是絲綢,所以他將之命名爲“絲綢之路”。因此,*的《二十四史》《四庫全書》或者1870年以前世界其他有關*的書上,是找不到“絲綢之路”這個說法的。

我們有很多*據*,這條路本身早已存在。比如,在商朝的婦好墓中發現了一些玉器,經鑑定是和田玉、崑崙玉。它能葬在商朝的墓葬裏面,說明商朝就有這條路了。三千多年前,有人把玉石運到今天的河南,沒有道路怎麼行呢?另一方面,今天的新疆,歷史上不僅有來自中原對它的影響,也有來自西方的影響。比如在新疆發現的古屍,一看就是白種人,有的肯定是來自歐洲的,這也是一種交流。所以,季羨林先生曾經講過,中亞這個地方處在東西文化交流的一個節點上。無論是古人利用天然的道路,還是他們自己開闢的路,道路本身已經存在。

李希霍*談到的“公元前2世紀”,就是指西漢的張騫通西域。但是張騫通西域並不是爲了物資的交流,而是出於*和*事目的。在此之前,匈奴對漢朝曾經造成巨大的威脅。西漢開國的時候,匈奴甚至可以威脅到西漢的首都長安。隨着漢朝實力的恢復,特別是到了漢武帝時候,漢朝終於有能力對匈奴發動全面反擊。但是,匈奴以騎兵爲主,機動*強,漢朝需要防守從遼東到黃河西面的漫長邊境,往往顧此失彼。所以,漢武帝就想聯絡大夏,讓大夏從西面進攻匈奴,漢朝在東面,兩路夾擊來打敗匈奴。漢武帝招募使者代表漢朝出使西域,張騫應募。一離開漢朝的控制區,張騫就被匈奴人扣留了十年。但是張騫始終沒有忘記他的使命。抓住機會逃脫了,他不是逃回漢朝,而是繼續他的使命,到了大夏。但因爲大夏國王過得很舒服,不願意再與匈奴作戰了,所以《史記》裏面描述張騫的使命“不得要領”。張騫回來路上又被匈奴扣留。這次他很快逃脫,回到了漢朝。儘管他沒有完成漢武帝給他的使命,但是他的親身經歷和見聞,又引起漢武帝巨大的興趣。那時,*事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漢朝已經擊敗了匈奴,通向西域的大門已經打開,河西走廊已在漢朝的控制之下,從長安出發走河西走廊可以直接走到西域。所以,張騫第二次奉命出使西域,浩浩蕩蕩幾百人,帶了很多副手,並攜帶了大量的禮品。漢武帝認爲,他是天下共主、最高統治者,所以要吸引西域各國到中原來,就需要帶很多禮品,其中就包括大量的絲綢。張騫和副使們的出使,使大批中亞國家和當地的民族都體會到了絲綢的美麗,又通過商人擴大了絲綢對中亞、西亞的貿易。所以,李希霍*將之命名爲“絲綢之路”。

(選自葛劍雄《絲綢之路歷史回眸》,有刪改)

4.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絲綢之路”這一特定概念,是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經過三年多的實地考察,並參考了*歷史記載得出的研究成果。

B.“絲綢之路”指公元前2世紀存在於從洛陽、長安到中亞撒馬爾罕的一條商道,因其運送的主要物流是絲綢,故有此名。

C.“絲綢之路”這一名稱是在19世紀70年代提出的,因此,不見於*古代史書,以及此前的世界其他有關*的書上。

D.作爲一條道路,“絲綢之路”早在商朝就已存在,它本是爲了把玉石運到今天的河南。這從考古發現中可以得到印*。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西漢初年,匈奴曾對漢朝造成巨大威脅,甚至威脅到都城長安,但此時漢朝還沒有實力對匈奴發動全面反擊。

B.儘管“絲綢之路”是張騫最早發現的,但他首次出使西域卻出於*、*事目的,即聯合大夏東西夾擊匈奴。

C.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時被匈奴扣留了十年,其間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以致他最終沒有完成自己的使命。

D.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同樣帶有*目的,即吸引西域各國到中原來,以彰顯漢武帝是天下共主、最高統治者。

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商朝的婦好墓中發現的玉器、新疆發現的白種人古屍,這些都*了“絲綢之路”本身早已存在。

B.今天的新疆,處在東西文化交流的一個節點上。歷史上不僅受到中原的影響,也受到西方的影響。

C.等到張騫再次出使西域時,漢朝已經擊敗了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打通了從長安到西域的道路。

D.張騫等人的出使令中亞國家第一次認識絲綢,並促進了絲綢的貿易,催生了“絲綢之路”的名稱。

【回答】

4.D

5.B

6.D

【解析】

4.

試題分析:題幹“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本題是對文本內容的考查,首先瀏覽選項,然後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句,進行比較、辨析。D項,‘絲綢之路’……“本是爲了把玉石運到今天的河南”在原文中缺乏依據。

【考點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類題目首先要速讀題幹,明確對象及要求,然後瀏覽選項,找到選項所在的位置,並將選項與其進行比較。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準確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等內容,尤其是對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看看有沒有問題。要辨明檢索區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繫上下文體會,要死摳字眼。比如本題中D帶入原文,是錯誤的。對詞語的解說要抓住本質,將解釋的含義放在被解釋的詞語處,看上下文是否連貫、恰當。尋求指稱代詞與稱代內容的聯繫,將稱代的內容代入原文理解,聯繫全文的傾向*,檢查該解釋是否與全文保持一致。

5.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文意,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題區間在文章第三節,首先瀏覽選項,然後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句,進行比較、辨析。B 項中“‘絲綢之路’是張騫最早發現的”在原文中缺乏根據。A見第3段;C見第3段;D見第3段末。

【考點定位】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考覈篩選並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題目,題乾的表述一般爲“對文章有關內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或者“正確的一項”,錯誤選項的命制基本和考覈概念的題目沒有區別,答題時注意閱讀題幹,找準區位,然後對讀,尋找細微的差別。選題中的B項就是無中生有。

6.

試題分析:題幹問的是“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可見本題考查對作者觀點的理解。D “令中亞國家第一次認識絲綢”的說法缺乏根據。原文爲“使大批中亞國家和當地的民族都體會到了絲綢的美麗”。A見第2段;B見第2段末;C見第3段末。

【考點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題目一般以“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試題錯誤設置的方式主要是“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範圍”“無中生有”“曲解文意”“偷換概念”等類型,答題時注意對全文的綜合理解,然後對照選項尋找細微的差別,確定選項。

知識點:科普類文本閱讀 社科類文本閱讀

題型: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