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庫

當前位置 /首頁/題庫 > /列表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後面各題。別孫信道①宋·陳與義萬里鷗仍去,千年鶴②未歸。極知身有幾③,不奈世相違。歲暮蒹葭...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後面各題。別孫信道①宋·陳與義萬里鷗仍去,千年鶴②未歸。極知身有幾③,不奈世相違。歲暮蒹葭...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後面各題。

別孫信道①

宋·陳與義

萬里鷗仍去,千年鶴②未歸。

極知身有幾③,不奈世相違。

歲暮蒹葭響,天長鴻雁飛。

如君那可別,老淚欲沾衣!

註釋:①本詩作於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九月,詩人當時因避亂正流寓湖南潭州(今長沙)。孫信道,作者友人。②“千年鶴”:《搜神記》記載:“丁令威,本遼東人,學道於靈虛山。身化千年鶴歸遼。”③《左傳》所引古人的話“畏首畏尾,身其餘幾”。

14.“鷗仍去”“鶴未歸”在詩中有何深層含義?對全詩有何作用?

15.本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

【回答】

14.含義:①“鷗仍去”,古人往往用鷗盟代表朋友之情。作者這次和孫信道相遇,是在客中;相別,也在客中。作者知道和友人客地相逢,欲留無計;分別以後,相見難期。“仍”字寫出友人的遠去,二人終當相別,表現出深深的無奈。②“鶴未歸”化用丁令威化鶴歸回遼東的故事,寫自己也耽於時局飄流在外,正如千年之鶴,長期無法回到故鄉。

作用:首聯寫與友人的匆匆而別以及自己的歸期無望,營造了哀傷、無奈的氛圍,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

15.表達了與友人別離的痛苦;自己飄流在外,思念家鄉卻有家難回的無奈;有志奮飛,報效國家,但世事相違,難能如願的矛盾。

與友人離別的痛苦。首聯,用“鷗仍去”,表示終當相別;用“萬里”,以示行程之遠。與友人客地相逢,欲留無計,分別以後,相見難期;尾聯前一句點明不忍相別,而又不能不別的異鄉送客的情懷。時局艱虞,何年再見,很難預料。所以臨分之時,詩人不覺老淚之幾乎溼透衣裳。

漂泊在外,有家難回的無奈。首聯寫自己也如千年之鶴飄流在外,長期無法回到故鄉;頸聯寫分別之際,已屆深秋,以“鴻雁飛”表示自己有懷歸遠引之思。“天長”句,表明思歸之心切。

有志報效國家卻難能如願的矛盾。頷聯前句用《左傳》引用的話,表明自己應當早做決定以不負此身,不致有歲月蹉跎之嘆;後句表白自己也有志奮飛,尋求報效國家之路,但世事每與心志相違,難能如願。

【解析】

14.

試題分析:開頭兩句說:“萬里鷗仍去,千年鶴未歸。”作者這次和孫信道相遇,是在客中;相別,也在客中。當時金兵不斷南進,長*中下游一帶,遍野烽煙。前二年金兵就掠過嶽州(今湖南嶽陽),所以作者知道和友人客地相逢,欲留無計;分別以後,會晤難期。首句用“鷗仍去”,表示終當相別;用“萬里”,以示行程之遠。古人往往用鷗盟代表朋友之情,以鷗波不定,顯示友人之遠去。孫信道是作者的舊友,故有“鷗仍去”之感。次句寫自己也飄流在外,正如千年之鶴,長期無法回到故鄉。這句用丁令威化鶴歸回遼東的故事,但用意不同。丁令威化爲千年之鶴,歸來所見是“城郭如故*非”,作者在亂離中,不僅歸來無望;縱使歸來,城郭*,都以不同於往昔,何況作者的故鄉洛陽又入於金人之手呢!

【考點定位】鑑賞文學作品的語言。能力層級爲鑑賞評價D。

【名師點睛】本題有兩問,第一問鑑賞詩句的含義,第二問考查對詩歌語句作用的分析。這類題目解答時應先解釋詩句含義,根據作者、寫作背景、表達主題分析詩句的內容,如詩句中運用了修辭手法或表現手法要在分析中指出來。然後再分析其結構作用。注意關注詩句在詩歌的位置:①首句多爲渲染氛圍,奠定全詩的情感基調;②中間多爲承上啓下的作用;③尾句以熱情議論句作結多爲點明主旨情感,若以景作結,則是爲了收到含蓄蘊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其次,要注意還原顛倒的語序,把握詩人的真實意圖與情感側重點。比如,崔顥《黃鶴樓》詩:“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漢陽樹歷歷(可數),鸚鵡洲芳草萋萋”,“漢陽樹”和“鸚鵡洲”置於“歷歷”、“萋萋”之後,看起來好象是賓語,實際上卻是被陳述的對象。這類題目的一般答題步驟是,首先簡析句意,明確手法;然後聯繫全詩,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最後分析對錶達的主旨、情感的作用。

15.

試題分析:《別孫信道》是南宋詩人陳與義的作品,作於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九月,詩人當時因避亂正流寓湖南潭州(治所在今長沙)。在和友人孫信道分別之時,寫下此詩,表明亂離中在異鄉同知心朋友別離的痛苦。作者知道和友人客地相逢,欲留無計;分別以後,會晤難期,開頭用“鷗仍去”,表示終當相別;次句寫自己也飄流在外,正如千年之鶴,長期無法回到故鄉。第三四句:“極知身有幾,不奈世相違。”前句用《左傳》所引古人的話“畏首畏尾,身其餘幾”,表明深知怕前怕後,顧慮重重,非常不對,應當早做決定以不負此身,不致有歲月蹉跎之嘆。後句表白自己也有志奮飛,尋求報效國家之路,但世事每與心志相違,難能如願。作者也想早日離開湖南,但此刻尚未決定,因此在思想上不免矛盾。第五六兩句:“歲暮蒹葭響,天長鴻雁飛。”前句寫分別之際,已屆深秋,所以用“蒹葭響”表示不久又有歲暮懷人之情。後句以“鴻雁飛”表示自己有懷歸遠引之思。這兩句和起筆遙相呼應。“歲暮”句,預示別後之相思;“天長”句,表明思歸之心切。結尾兩句:“如君那可別,老淚欲沾衣。”前一句點明送別,表示不忍相別,而又不能不別的異鄉送客的情懷。時局艱虞,何年再見,很難預料。所以臨分之時,詩人不覺老淚之幾乎溼透衣裳,而悽然神傷!

【考點定位】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爲鑑賞評價D。

【技巧點撥】本題考查鑑賞詩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這類題目解答時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抓顯情語。指詩中最生動傳神的、最能體現作者思想觀點和情感態度的詞語,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最能概括詩歌思想內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或議論*的句子。②分析景語。鑑賞古代詩歌,把握情感態度,應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詩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結合註解,瞭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創作風格。要注意平時積累一些詩人的相關材料,特別是對一些影響大、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詩人更要留心。當然考試中對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題者都要作注,以便於考生把握詩歌的內容。④瞭解古代詩歌類別和常見的內容,把握詩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數詩歌表達的思想情並非單一,而是豐富複雜的。⑤注意積累古詩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詞語:歡快、愉悅、激動、哀傷、悲憤、沉痛、惜別、依戀、讚美、仰慕、豪邁、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閒適、歡樂、激憤、堅守節*、憂國憂民等。

知識點:

題型:語言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