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庫

當前位置 /首頁/題庫 > /列表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題。(20分)史記•伯夷列傳司馬遷   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

問題詳情: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題。(20分)史記•伯夷列傳司馬遷   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題。(20分)

史記•伯夷列傳

司馬遷

    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餘悲伯夷之意,睹軼詩可異焉。其傳曰: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爲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由此觀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爲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餘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爲謀。”亦各從其志也。故曰:“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舉世混濁,清士乃見。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賈子曰:“貪夫徇財,烈士徇名,誇者死權,衆庶馮生。”同明相照,同類相求。“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巖穴之士趨舍有時若此類名湮滅而不稱悲夫。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

【注】①木主:木製的靈牌;號爲文王,尊稱西伯昌爲周文王。

【原創】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怨是用希                希:少

    B.行不由徑                由:經過,通過

    C.伯夷、叔齊叩馬而諫      叩:拉住,牽住

    D.欲砥行立名者            砥:磨練

【原創】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及餓且死                臣死且不避 

B.盍往歸焉                風雨興焉

C.豈以其重若彼            但以劉日薄西山

D.而終身逸樂              賂秦而力虧

【原創】16.下列對原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用顏淵、盜跖作對比,駁斥“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觀點,表達對伯夷叔齊之死的悲憫的同時,自寓不平之意,表達幽憤之思。

B.伯夷、叔齊看見周武王在文王屍骨未寒時征討紂王,“恥之”,他們勸諫不成後便決定在首陽山隱居,不問世事。

C.本文雖爲伯夷叔齊列傳,但關於人物生平的史料記載少,多作者的贊論,和憑翔實史料說話的傳記不一,開史家之先河,亦爲本紀、世家、列傳之僅有。

D.文末,作者感嘆伯夷叔齊雖然賢能,但也是因爲孔子的讚揚而聲名昭著。表達自己羨慕伯夷,遺憾自己沒有聖人賞識而名沒的內心情感。

【原創】17.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伯 夷 叔 齊 雖 賢 得 夫 子 而 名 益 彰 顏 淵 雖 篤 學 附 驥 尾 而 行 益 顯巖 穴 之 士 趨 舍 有 時 若 此 類 名 湮 滅 而 不 稱 悲 夫

【原創】1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3分)

(2)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5分)

【回答】

一)文言文閱讀

14.*:A [解析] 本題考查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理解。 “希”是“少”的意思。

15.*:C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虛詞在文中意義和用法的理解。A.副詞,表將要,將近/連詞,表讓步,尚且,還;B.動詞,幫助/動詞,親附,結交C.都是介詞,意爲“因爲”;D.連詞,錶轉折,意爲“但是”/連詞,表因果關係。

16.*B [解析] 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掌握。根據“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可知,兩人是在武王建立周朝後隱居的,而不是在武王發兵時,對其勸諫不成就隱居了。

17.*: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巖穴之士,趨舍有時,若此類名湮滅而不稱,悲夫。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關鍵是要讀懂文意,先根據一些語氣詞,劃分大的區域;再根據句子中的主謂結構,明確分句間的停頓。

18.*:(1)有道德的人最擔心的是死後名聲不被傳揚。

     (2)富貴如能追求到手,那麼,即使讓我執鞭爲馬伕,我也願意幹。如果不能追求,還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

[解析] 本題考查對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譯。(1)注意“疾”“沒世”“稱”等詞的解釋(2)注意“求”“雖”“爲”“從”等詞的解釋。從也可翻譯爲“順從”“聽從”等,翻譯的文句要通順。

【文言文參考譯文】

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記舊仇,因此很少怨言。”又說,他們“追求仁而得到了仁,又爲什麼怨恨呢?”我悲憐伯夷的心意,讀到他們留下的秩詩而感到事實是令人奇怪的。他們的傳記裏寫道: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立叔齊爲君,等到父親死後,叔齊又讓位給長兄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的意願。”於是就逃開了。叔齊也不肯繼承君位而逃避了。國中的人就只好立他們的另一個兄弟。正當這個時候,伯夷、叔齊聽說西伯姬昌敬養老人,便商量着說:我們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他們到達的時候,西伯已經死了,他的兒子武王用車載着靈牌,尊他爲文王,正向東進發,*紂王。伯夷、叔齊拉住武王戰馬而勸阻說:“父親死了尚未安葬,就動起干戈來,能說得上是孝嗎?以臣子的身份而殺害君王,能說得上是仁嗎?”武王身邊的人想殺死他們,太公姜尚說:“這是兩位義士啊!”扶起他們,送走了。武王平定殷亂以後,天下都歸順於周朝,而伯夷、叔齊以此爲恥,堅持大義不吃周朝的糧食,並隱居於首陽山,採集薇蕨來充飢。待到餓到快要死了的時候,作了一首歌,歌辭說:“登上首陽山,采薇來就餐,殘暴代殘暴,不知錯無邊?神農虞夏死,我欲歸附誰!可嘆死期近,生命已衰殘!”就這樣餓死在首陽山。從這種情況看,伯夷、叔齊是怨呢?還是不怨呢?

有人說:“上天待人的準則是沒有偏私的,它總是向着爲善之人。”那麼,象伯夷、叔齊,可以叫做善人呢,還是不算善人呢?他們聚積仁德、修潔品行達到這般地步,而終致餓死!再說在七十個弟子中間,孔子僅僅稱舉顏淵是好學的人,但顏淵永遠窮困潦倒,連糟糠都難得飽足,終於過早地夭亡了。那種認爲上天總是報答、恩賜善人的說法,又怎麼樣呢?盜蹠每天都殺害無辜的人,吃人的心肝,兇橫殘暴,聚集黨徒數千人橫行於天下,竟然活到高齡而死。他是遵行什麼道德呢?這都是些特別重大而且明白顯著的例子。如果說到近世,有些人*行不規矩,專門違犯法律,而終身享受安逸和快樂。子孫都保有豐厚的產業。那選好了道路才舉步,看準了時機才說話,從不走邪道,不是公平正當的事決不奮力去做,反而遭受禍殃的人,是多得沒法數的。我是非常懷疑的,如果說這便是天道,那這天道究竟合理呢?還是不合理呢?

孔子說過,“道德見解不同是不能共同謀劃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願行事罷了。所以他說,“富貴如能追求到手,那麼,即使讓我執鞭爲馬伕,我也願意幹。如果不能追求,還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歲月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落的”。整個世道都渾濁的時候,品行高潔的人才顯現出來。難道是因爲他們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將富貴看得太輕嗎?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最怕的是死後名聲不被傳揚。”賈誼說:“貪婪的人爲財而丟命,壯烈之士爲名而獻身,自命不凡者爲權勢而死,普通老百姓愛惜自己的*命。”《易經·乾卦》說:“同樣明亮的東西就互相輝映,同樣種類的事物則互相應求”。“雲跟從龍而生,風伴隨虎而起,聖人出現,萬物也因之而引人注目。”伯夷、叔齊雖是賢人,不過因爲孔子的讚揚而聲名更爲昭著。顏淵雖然專心好學,也不過因爲追隨於孔子之後而德行越發顯露。巖穴隱居之士,取捨是如此有規範,這些人名聲淹沒而不被稱道,實在是可悲的事情!民間的普通人,想磨礪德行,建立名聲,如果不依附那名望、地位極高的人,哪能留名於後世呢?

14【命題意圖】考查對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理解,能力層級爲B。要求考生能根據上下文辨析、推知實詞詞義。

15【命題意圖】考查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用法的理解,能力層級爲B。要求考生將選文例句與課文例句作比較。

16【命題意圖】考查對文章內容要點的歸納、中心意思的概括以及對人物形象的鑑賞能力,能力層級爲D。

17【命題意圖】考查對文言句子內容和句式的理解,能力層級爲B。要求考生在理解語段文意的基礎上,注意文言句子表達特點,利用語言標誌斷句。

18【命題意圖】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譯能力,能力層級爲B。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