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庫

當前位置 /首頁/題庫 > /列表

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文後小題。龍潭夜坐(明)王守仁①何處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聲。幽人月出每孤往,棲鳥山空...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文後小題。龍潭夜坐(明)王守仁①何處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聲。幽人月出每孤往,棲鳥山空...

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文後小題。

龍潭夜坐

(明)王守仁①

何處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聲。

幽人月出每孤往,棲鳥山空時一鳴。

草露不辭芒屨溼,松風偏與葛衣輕。

臨流欲寫猗蘭②意,*北*南無限情。

[注]①此詩作於王守仁由貶所龍場驛起任南京太僕寺少卿的次年遊滁州之時。②猗蘭:即《猗蘭*》,琴曲名。傳爲孔子所作,說孔子自衛返魯,見到隱谷之中,香蘭獨茂,與衆草爲伍,因而感傷自己生不逢時。

20.詩中描摹了龍潭夜怎樣的景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21.本詩採用了多種藝術手法,請指出三種並結合詩句簡要賞析。

【回答】

20.詩中前三聯着意描寫夜裏山中澄澈寂靜的景象。通過描寫夜*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聲、鳥兒的鳴叫聲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風,渲染了月夜的靜謐氛圍,凸顯了詩人月下獨行的落寞心境。結句詩人筆鋒陡轉,以“無限情”直接抒發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的情懷。

21.①襯托。首聯以深夜在茅屋裏聽到溪聲,反襯出山間的寂靜。(或:頷聯以人往的動態、鳥鳴之聲襯空山之靜。)②擬人。頸聯中的“不辭”“偏與”賦予“草露”“松風”以人的情感,表達出與自然默契合一的快樂。③用典。尾聯運用《猗蘭*》一典,表達詩人感傷自己生不逢時的情感。④綜合運用多種感官描寫。嗅覺:夜*中清幽淡雅的花香;聽覺:潺潺的溪水聲、鳥兒的鳴叫聲、松林之風;視覺:草上露水。

【解析】

20.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意境和情感。前三聯寫野外之景,多清悽,表現作者不得志的心境,也反映當時時政的蕭條不如意,但是最後一聯的無限情則表現作者的積極態勢,並不會因失意而消沉,會繼續努力,因爲這片山河寄託着他太多的感情。首句花香暗含於良的《春山夜月》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寄情隱逸,實則是對樓臺深翠微的無奈。石林茅屋讓人聯想溫庭筠的《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當時溫庭筠出長安去南方做小官,心情鬱郁,有對時政失望。第二聯用典王維的《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是個青年得志,平步青雲,而後看透*紛擾,最終隱居終南山看雲捲雲舒的人,他有很多是詩都描寫了隱居的恬靜,比如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獨坐幽篁裏,*琴復長嘯。林深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些與其說是享受隱居,不如說是失望與人世間的勾心鬥角。第三聯首句正確理解的順序是不辭草露芒鞋溼,意思是,不怕草上有露即使沾溼草鞋,第二句於講“松風吹解帶”,有即使遭人不待見,也要這麼做的意思。尾聯第一句的 猗蘭 用典孔子的《猗蘭*》,據一些史料記載,《猗蘭*》是孔子從衛國(也就是豫北地區)返回家鄉魯國時,感嘆自己生不逢時,不被重用而表達的感受。而後語句是全詩的中心句,反用蘇軾的“也無風雨也無晴”,而道有無限情,點明作者不會跟前面那些失意的隱居的人一樣棄時事不管,獨善其身,而是要繼續做事。

考點: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爲鑑賞評價D。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爲鑑賞評價D。

21.

試題分析:一般認爲,詩詞“藝術手法”分爲四個理解層面由低到高(字詞-句子-段落-篇章),分別是修辭手法(比喻、比擬誇張、借代等)、表達方式(記敘、說明、描寫、抒情、議論,詩歌中主要是描寫和抒情)、表現手法(對比、襯托、象徵、比興等)、謀篇佈局手法(開頭、結尾、過渡、照應等)。要先總述後分析。本詩運用到了表現手法(襯托),修辭手法(擬人、用典),表達方式(多種感官描寫綜合運用)等多種藝術手法,考生可以從中任選三點分析即可。

考點: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爲鑑賞評價D。

知識點:

題型:語言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