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庫

當前位置 /首頁/題庫 > /列表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張英,字敦復,*南桐城人。康熙六年進士,選庶吉士。父憂歸,服闋,授編修,充日講起居...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張英,字敦復,*南桐城人。康熙六年進士,選庶吉士。父憂歸,服闋,授編修,充日講起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張英,字敦復,*南桐城人。康熙六年進士,選庶吉士。父憂歸,服闋,授編修,充日講起居注官。累遷侍讀學士十六年,聖祖命擇詞臣諄謹有學者日侍左右,設南書房。命英入直,賜第西安門內。詞臣賜居禁城自此始。時方討三藩,*書旁午0,上日御乾清門聽政後,即幸懋勤殿,與儒臣講論經義。英率辰入暮出,退或復宣召,輟食趨宮門,慎密恪勤,上益器之。幸南苑及巡行四方,必以英從。一時制誥,多出其手。

二十年,以葬父乞假,優詔允之。英歸,築室龍眠山中,居四年,起故官。編修楊煊撰都統、一等公佟國綱祭文失辭,坐奪官流徙;斥英不詳審,罷尚書,尋復官。三十六年,典會試。尋以疾乞休,不允。三*年,拜文華殿大學士。

英*和易,不務表襮⑨,有所薦舉,終不使其人知。聖祖嘗語執政:“張英始終敬慎,有古大臣風。”四十年,以衰病求罷,詔許致仕。瀕行,賜宴暢春園,敕部馳驛③如制。四十四年,上南巡,英迎駕淮安,賜御書榜額。隨至*寧,上將旋蹕,以英懇奏,允留一日。時總督阿山欲加錢糧耗銀供南巡費,*寧知府陳鵬年持不可,阿山怒鵬年欲因是罪之供張故不辦左右又中以蜚語禍將不測。及英入見,上問*南廉吏,首舉鵬年。阿山意為沮,鵬年以是受知於上為名臣。

英自壯歲即有田園之思,致政後,優遊林下者七年。為《聰訓齋語》《恆產瑣言》,以“務本力田、隨分知足”誥誠子弟。四十七年,卒,諡文端。世宗讀書乾清宮,英嘗侍講經書,及即位,追念舊學,贈太子太傅,賜御書榜額,揭諸祠字。雍正八年,入祀賢良祠。

(選自《清史稿》,有刪改)

注:①*書旁午:*書,*隊中來往的公文。旁午,比喻事務繁雜。“*書旁午”用來形容*事繁忙。②襮:張揚、炫耀之意。③馳驛:舊時官員入覲或奉旨出京,由沿途地方官提供食宿及馬匹。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句子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阿山怒/鵬年欲因是罪之/供張故不辦左右/又中以蜚語/禍將不測

B.阿山怒鵬年/欲因是罪之/供張故不辦/左右又中以蜚語/禍將不測

C.阿山怒/鵬年欲因是罪之/供張故不辦/左右又中以蜚語/禍將不測

D.阿山怒鵬年/欲因是罪之/供張故不辦左右/又中以蜚語/禍將不測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服闋,指舊時官員三年守喪期滿除服。官員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離職回籍守喪,滿三年後,朝廷再授予職務。

B.聖祖,是康熙皇帝的廟號。廟號是指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以示立廟祭祀之意。

C.致政,意思是交還官職。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常被稱作“致政”,除此之外,也常用致事、致仕、休政等名稱。

D.諡,諡號。即:古代王侯將相、高階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根據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來追加的褒揚*的評價。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英才學卓著,備受康熙賞識。康熙十六年設立南書房,康熙讓張英人值,而且還賞賜位於西安門內的宅院給他。

B.張英做事勤勉,深為康熙倚重。康熙巡行天下,一定要張英陪同,當時的很多詔令,都是出自張英之手,甚至連一等公佟國綱的祭文也是由張英親自撰寫的。

C.張英始終敬慎,皇帝恩寵有加。康熙四十年,皇帝答應了張英的退休請求,在暢春園賜宴,並下令地方官按官員奉旨出差的規定,沿途為他提供所需。

D.張英侍講世宗,世宗雍正給予其殊榮。雍正登基後,不僅贈與張英太子太傅之銜,還親筆書寫榜額,掛在他們家祠堂屋簷之下,這種殊榮也足以表明張英深受器重。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英率辰入暮出,退或復宣召,輟食趨宮門。

(2)阿山意為沮,鵬年以是受知於上為名臣。

【回答】

1.B

2.D

3.B

4.(1)張英一般都是早晨進宮,傍晚才出來,有時剛剛出來又被宣召,便停止進餐快步跑向宮門。

(2)阿山願望(被阻止)落空了,陳鵬年因張英的舉薦被皇帝瞭解、認可併成為天下有名的大臣。

【解析】

1.此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此類題要求學生正確理解相關語句,在語意把握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標誌,如作主語、賓語的名詞、代詞,句首發語詞,句末語氣詞,句間連詞以及並列、排比結構等。並且能通過選項的比對,排除錯項,選定正確項。

劃線句子的大意是:阿山對陳鵬年很氣憤,想要藉此治他的罪,因此供給陳設故意不予置辦,(皇帝)左右的人又用流言中傷陳鵬年,他即將面臨的禍患無法預料。

從下文可知,“欲因是罪之”的主語應該是阿山,因此排除AC兩項。又,“左右”是指皇帝身邊的近臣,是“中以蜚語”的主語,故排除D項。

故選B。

2.本題考查文化常識的理解識記能力。文化常識的積累有助於解讀文言文,文化常識一般包括官職、宗教禮儀、服飾、年齡稱謂、有特殊意義的專有名詞等,學習過程中注意準確積累。

D項,“根據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來追加的褒揚*的評價”解說錯誤。諡號不僅用來褒揚,也可用來表貶抑之意。

故選D。

3.此題考查把握文章內容要點和鑑賞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著選項回到原文,從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混淆和關鍵詞語的誤譯等角度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

B項,“甚至連一等公佟國綱的祭文也是由張英親自撰寫的”分析錯誤,佟國綱祭文為楊碹所寫。原文表述為“編修楊煊撰都統、一等公佟國綱祭文失辭”。

故選B。

4.此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理解文中某些關鍵*語句,如重點實詞、虛詞意義,明確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等,用規範的現代漢語把它表達出來。本題需要注意以下關鍵詞的翻譯:

(1)率,一般;或,有時;輟食,停止吃飯;趨,快步走。

(2)為,成為;沮,落空;以,因為;受知,被瞭解、認可。

【點睛】

文言文篩選資訊注意事項: 

1.通讀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資訊的載體。文章的正文以及標題、作者、背景、註釋等,都能向讀者傳遞資訊。文章的資訊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來說,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說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資訊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帶的事物,則是文章的次要資訊和材料。在分析過程中,要準確把握隱含資訊,先要弄清相關文字的字面含義,同時還得顧及全面,把握整體,推斷時更要遵守邏輯規則。要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把握文章的主要資訊。 

2.弄清題幹要求,根據要求篩選   “跳讀法”是篩選資訊較為常用的方法。因為對一篇文言文來說,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讀懂,採用“跳讀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詞跳過去,來捕捉文中的資訊。這些資訊有時是有一定標誌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總結句、作者議論*的文字等。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語言資訊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卻是不符合題幹要求的。面對眾多的“有效”資訊,我們要根據題幹要求,正確認識資訊所涉及的物件和範圍,然後有針對*地去分析、概括和歸納,做到有的放矢。

 3.剔除無效資訊  我們從文章中篩選出來的資訊有些往往是相似的,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細地去分析、辨別,從而剔除千擾項,得出所要的正確*。

參考譯文:

張英,字敦復,*南桐城人。康熙六年進士,通過選拔成為翰林院庶吉士。父親去世他回家守喪,守喪期滿,除去孝服,(朝廷)授予編修之職,任職日講起居注官。多次升遷,官至侍讀學士。康熙十六年,聖祖(康熙)下令選拔忠誠謹慎且有學問的文學侍從每天陪侍左右,並設立南書房。命張英入內當值,賜給他西安門內一座宅院。文學侍從被皇上賞賜宅院就是從此開始的。當時正在*三藩,*事繁忙,皇上白天在乾清門處理政務之後,立刻駕臨懋勤殿,和儒臣講論經義。張英一般都是早晨進宮,傍晚才出來,有時剛剛出來又被宣召,便停止進餐快步跑向宮門,(始終)思慮謹慎嚴密,行事恭敬勤勉,皇.上更加器重他。(皇上)親臨南苑獵場以及巡行天下,一定讓張英侍從。一時間天子誥命,大多出自他手。

康熙二十年,因為安葬父親向皇上請假,皇上下發褒獎詔書答應他的請求。張英回鄉後,就在龍眠山中建造房子,住了四年,(守喪結束後,)恢復舊職。編修楊煊撰寫都統、一等公佟國綱的祭文言辭不當,被判定剝奪宮職流放;(皇上)訓斥張英沒有詳細審查,罷免尚書之職,不久又恢復官職。康熙三十六年,主持會試。不久後因病自請退職,皇上沒有答應。康熙三*年,授予文華殿大學士。

張英*格溫和,平易近人,做事不追求張揚炫耀,他所舉薦過的人,最終也不讓他們知道此事。康熙帝曾對執政大臣說:“張英由始至終恭敬謹慎,有古代大臣的風範。”康熙四十年,因身體衰老且有病在身請求罷職,皇帝下令准許他辭官退休。臨行前,皇帝在暢春園賞宴招待他,並命令地方官,按照官員奉差出京的規定,沿途提供相應供給。康熙四十四年,皇帝南巡,張英在淮安迎駕,皇帝賜給他親筆書寫的匾額。張英跟隨皇帝巡遊至*寧,皇帝將隨即起駕回京,因為張英的請求,答應多留一天。當時,總督阿山想要增加錢糧耗銀來提供皇帝南巡的費用,*寧知府陳鵬年主張不可以這樣做,阿山對陳鵬年很氣憤,想要藉此治他的罪,因此供給陳設故意不予置辦,(皇帝)左右的人又用流言中傷陳鵬年,他即將面臨的禍患無法預料。等到張英覲見,皇帝問他*南廉潔官員有哪些,張英首先推舉陳鵬年。阿山願望落空,陳鵬年因張英的舉薦被皇帝瞭解認可併成為天下有名的大臣。

張英自壯年起就有歸隱田園的想法,退休後,在田園悠哉地生活了七年。寫下了《聰訓齋語》《恆產瑣言》,他用“務本力田、隨分知足”(作為家訓)告誡後人。康熙四十七年去世,諡號文端。雍正帝在乾清宮讀書期間,張英曾經給他講解經書,等即位後,回憶起昔日讀書之事,追贈張英為太子太傅,賞賜親筆書寫的匾額,高懸在張英家的祠堂簷下。雍正八年。張英入腎良祠接受祭祀。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