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庫

當前位置 /首頁/題庫 > /列表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

問題詳情: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21.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利:對……有利。

B.不積小流,無以成*海。           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一:專一。

22.下列句中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C.知明而行無過矣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D.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23.下面對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選文啟發我們,說理並不排除生動*,方法之一就是運用比喻論*。

B.從所選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講的“學”,不僅指學習各種文化知識,還包括加

強思想品德修養。

C.從所選文段還可以看出,荀子認為,對“學”來講,人的先天條件是決定因素,同

樣需要後天的努力。

D.選文段說理的突出特點是以喻代議,寓議於喻。

24.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回答】

21.A

22.D

23.C

24.(1)順著風向呼喊,聲音並沒有加大,但是聽的人聽的特別清楚。(2)螃蟹有六隻腳和兩隻鉗夾,除了蛇洞和鱔洞就沒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為)用心浮躁。

【分析】

21.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的意義。在答題時把實詞含義放回到原文中,結合具體語境和上下文來理解,是辨析實詞含義的方法。A項解釋錯誤,“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走得快”。 故選A。

22.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的能力。在解釋詞義時,要緊緊抓住上下文,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大學聯考一般是課外文言文閱讀,可以聯絡課文中學過的有關語句中該詞的用法來推斷詞義。

A項,於:第一句:介詞,表示比較;第二句:介詞,相當於“向”;

B項,者:第一句:用在形容詞、動詞或動詞短語後面,組成名詞*的結構,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第二句:用在由結果推出原因的句子裡,表示略作停頓,並提示下面要說明的原因;

C項,而:第一句:連詞,表並列;第二句:連詞,表示順承,相當於“就”、“於是”。

D項,兩個“焉”都是兼詞,相當於“於此”,可譯為“從這裡”“在這裡”。

故選D。

23.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對文字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在認真閱讀並翻譯文章的基礎上,注意時間、地點、人物,看是否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人所做之事。拿選項與原文逐字對照,看是否有出入。C項,“人的先天條件是決定因素”錯,通過文章我們可以看出,他並沒有先天條件是決定因素這種傾向。故選C。

24.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能力。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句式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虛詞,把握語境推斷。第(1)句關鍵點:“疾”:“快”;“彰”:“明顯、清楚”。第(2)句關鍵點:“寄託”:“藏身”;“用”:“因為”;“心”:“用心”。

知識點:*古代文學 戰國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