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庫

當前位置 /首頁/題庫 > /列表

閲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1:貞觀二年(628年)四月,尚書左丞戴胄上言曰:“今喪亂之後,户口凋殘,每歲納租,未...

問題詳情:

閲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1:貞觀二年(628年)四月,尚書左丞戴胄上言曰:“今喪亂之後,户口凋殘,每歲納租,未...

閲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貞觀二年(628年)四月,尚書左丞戴胄上言曰:“今喪亂之後,户口凋殘,每歲納租,未實倉廩。隨時出給,才供當年,若有兇災,將何賑恤?……自王公以下,爰及眾庶,計所墾田稼穡頃畝……各納所在,為立義倉。若年穀不登,百姓饑饉,當所州縣,隨便取給。”上曰:“利人之事,深是可嘉。宜下所司,議立條制。”    ——摘編自《舊唐書》

材料2:“以歷年節省之儲蓄,為瀕歲渙解之恩膏。朕之益蠲(蠲免税賦)屢行,而無國計不足之慮,亦特此經籌之有素也。” 

——摘自《清聖祖實錄》

(1)材料1中,戴胄建議唐太宗採取什麼措施?其依據是什麼?

(2)依據材料2和所學知識,分析康熙年間能做到“無國計不足之慮”的原因。比較上述材料,概括唐太宗和康熙帝在解決社會問題的指導思想上有何相似之處。

【回答】

第(1)問,注意材料1中的“未實倉廩……才供當年……若有兇災,將何賑恤”“立義倉……隨便取給”等信息;第(2)問,由材料2看出,“原因”與往年“節省之儲蓄”、“蠲免税賦”等有關,再結合當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即可;兩人指導思想的“相似之處”要從關注民生、憂患意識等方面回答。

*:(1)措施:由國家設立義倉,囤積糧食,用於賑災。依據:國家每年所徵收糧食只能滿足正常年份需要,無法應對荒年。

(2)原因:節省財政開支;社會經濟發展比較迅速。相似: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

知識點:歷史傑出人物 古代*的*家

題型:綜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