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庫

當前位置 /首頁/題庫 > /列表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開合之間朱以撒每年的農曆六月七月,時晴時雨,出門便取一把傘,握在手中,有時走了一...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開合之間朱以撒每年的農曆六月七月,時晴時雨,出門便取一把傘,握在手中,有時走了一...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開合之間

朱以撒

每年的農曆六月七月,時晴時雨,出門便取一把傘,握在手中,有時走了一個上午,無一滴雨。有時想在空曠地晨跑時安心一點,便握一把傘出去,而雨來了,撐着傘跑,滴滴答答作響,遠處的人看我,猶如一朵黑蘑菇在移動。這樣跑起來的效果會更好,來自風雨的阻力,使人付出的力量更大,要努力向前,又要保持平衡,更有一種因風雨而生的豪情。

人在傘下有一種安全感,薄薄的一層傘布,或者傘紙,可以使人一身乾爽,更使人一身從容,像個斯文人了。

我從山區回到城市時,有人送了一把傘。之前的十年都是戴斗笠。斗笠簡單結實,人頭正好頂在正中凹處,如榫入卯,然後以帶子繫緊於下巴。*秧時節田間會有許多移動的斗笠,時而立起,時而俯身,動感生焉。那時清貧,愛美之心尚有,便有人拿了紅油漆來,讓我畫個五角星,再題上“靈地公社姚坊大隊第五生產隊某某某”,美觀之餘又可以防盜。一個人戴上斗笠變得質樸,透着幾分土氣,只有下放幹部才穿戴整齊撐着傘,到這裏來檢查工作,或者到公社開會。一把傘撐着就是一種身份,像是穿長衫的人,而非一身短打,冒冒失失。一個人有一把傘了,就想着,怎麼還不下雨,最好天天下雨,撐着傘到村頭村尾走幾趟。可是傘的主人也有隱憂,總是有人來借傘。借呢,還是不借呢?借的人也是理由充足的,都是比較隆重的場合。但傘借給別人卻是另一種心情,也許還回來時已經破了兩個洞,或者一條傘骨折了。

很快,斗笠隱退,城市的雨天都是傘。要在一個城市找到一個斗笠並非易事,有人到山區收集一些用過的斗笠,釘於牆上,它們不再實用,成了一種記憶。斗笠不做了,制傘的能力就極大地提升,不僅量多而且技高——只要輕輕按動按鈕,砰的一聲,蘑菇雲打開;收起後一拍,一下子縮回一半,收入包裏。每一家的傘都多了,有朋友來,臨走時下雨,便可以很慷慨地送他一把,説,不必還啊。如果説以往的手工油紙傘還有收藏的價值,那麼機制傘就只有使用的份兒——誰會費時費神去找修理的作坊?昔日持守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樸素作風,是因為經濟如一潭死水——新的出不來,只好一直在舊物上下功夫,修補是人類舊日生活的方式之一,就像摔了一個碗,找個懂行的人把它鋦起來——這樣,你會看到家中都是被修補過的痕跡時,宛如有一種時光停頓的感覺。現在,傘大批量地生產,任你撐着行於雨天,行於盛夏。

到學校上課,見到每位學生都撐着一把自己喜歡的顏*的花傘。如果比較固定,可以憑着傘的顏*在人羣中找到她。

影視劇中不時有墓地告別的情節——一個人故去,一羣人告別,皆一身黑,手上還有撐開的一把黑傘。黑*使墓地的氣氛更為*晦、緊張。一把黑傘可能沒什麼效果,許多黑傘聚於一處,就顯得凝重。

人如傘——我們會把很有能量的人比喻為傘。一個人有牢獄之災,由於有一把傘庇護他,使人奈何不得。傘小人少,傘大人多,風來雨往,豈能無傘?“傘”與“散”如此音近,待到傘散了,人也散了,陽光照*進來。

一把傘撐開來有一股大氣,收起來又有一縷落寞,開開合合,沒有定時,就像一個人,人生無多變數多。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開頭寫下雨時候撐着傘在雨中奔跑就猶如一朵黑蘑菇在移動,比喻貼切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我”在雨中奔跑的狀態。

B.“一個人有一把傘了,就想着,怎麼還不下雨,最好天天下雨,撐着傘到村頭村尾走幾趟”,生動地刻畫了擁有傘的人炫耀的心理。

C.文章寫學生撐着花傘的場景與影視劇中在墓地告別時撐着黑傘的場景,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年輕學生的青春活力。

D.“一個人有了牢獄之災,由於有一把傘庇護他,使人奈何不得”,批判了當前社會上部分人充當不法分子的保護傘的現象。

2.(物象特點概括分析)作者筆下的“傘”具有怎樣的特點?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篇文章是怎樣構思的?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強化題:物象作用分析)全文以“傘”為描寫對象,但用了不少的筆墨來寫“斗笠”,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

1.C

解析:C項,“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年輕學生的青春活力”解説不當,兩者並無對比之意,只是寫出了傘的顏*與場合之間的某種關聯。

2.①有豪邁之感。在風雨中撐着傘奔跑,給人以風雨無阻的豪邁之感。②有安全感。傘給人以安全感,使人一身從容。③給人以保護。傘跟社會上很有能量的人相似,都給人以保護。④有“人生多變”之感。傘時開時合之間,容易使人生出“人生多變”之感。(答出三點即可)

3.文章先由雨寫到傘,寫傘最基本的防雨作用;然後回憶斗笠故事,用斗笠襯托傘曾經的“尊貴”;再寫進城後傘的普及,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陪伴;最後將傘昇華,想到傘能製造氛圍,想到社會上的保護傘,想到人生的多變。

4.①文章寫了自己在山區時關於斗笠的事情,襯托出打傘者的榮耀,真實地體現了傘在當時的“尊貴地位”。②文章寫後來有人收集一些斗笠釘於牆上的事情,更是寫出了傘的普及,傘成為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陪伴。

知識點:現代文學類文本閲讀

題型:現代文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