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庫

當前位置 /首頁/題庫 > /列表

25.古人説:“道在邇,而求諸遠。”意思是,在尋求真理、規律、方法或內心道德準則的過程中,所謂的“道”就在近處...

問題詳情:

25.古人説:“道在邇,而求諸遠。”意思是,在尋求真理、規律、方法或內心道德準則的過程中,所謂的“道”就在近處...

25.古人説:“道在邇,而求諸遠。”意思是,在尋求真理、規律、方法或內心道德準則的過程中,所謂的“道”就在近處,而人們往往到遠處去尋找。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和認識,請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於800字;2.不要寫成詩歌;3.不得透露個人相關信息。

【回答】

用心體悟

道,是許多人畢生苦苦探索追求的事物。孔子曾雲:“朝聞道,夕死可矣。”足見得道在人們心中的重要地位。可是多數人耗盡一生去追尋,歷經山水,四處跋涉,卻最終發現道就在近處,自己從未注意。

“道在邇,而求諸遠”,為何近在眼前卻不為發現呢?究其主要原因,是人們根本不清楚何為道。“道”這一定義如同佛家中的“禪”,意義多種多樣,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道,道生萬物”,小到內心的頓悟,也可稱為得道。然而總的來説,道之於今之眾人,主要是真理、規律、方法或內心道德準則。每個人心中的道應有它的大致輪廓形象,也就是有所追求的方向。倘若一個人對“道”的概念空洞模糊,口口聲聲地説着“尋道”,卻只是漫無目標的(地)東逛西走,即使“道”就在身邊,他也肯定辨認不出。

既然古人對“道”的評價甚高,(道)必是不易獲得之物。而人們對不易獲得之物的普遍想象是“它必在遙不可及的遠方,只有歷經艱險磨難的考驗才能得到。”正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連“大任”都如此來之不易,更不必提玄高的“道”(了)。然而事實卻不總是如此,“道”的衡量在於人的思想,哪怕身邊細小事物無不藴含着道德精髓。先秦諸子觀于山水皆悟道;見歧路亡羊亦可悟人生之道;至於甚者,“二程”中的“大程”見初生之雞雛亦有所悟。“道”的魅力所在正是其不確定*,沒有指標與綱領去束縛它,他可以寄形與萬物中,涉及到思想可觸及的每一個角落,無需跋山涉水尋找,身邊的事物中皆含“道”。無法用言語去形容,只能用心靈去觸及,正是所謂的“道可道,非常道”了。

常有年輕人致力於尋找幸福,與人結伴而行幾十年,仍尋覓不得幸福的蹤影,臨死前他才驀然發現:與他結伴之人正是幸福。而“道”實際上也陪伴着每個人而行,它深藏於人的內心思想中,為人們所擁有,而多數人卻意識不到它的存在。於是“道”以世間萬物來開導啟發世人,然而世人的眼睛不會停留在近處,他們一個個高瞻遠矚,抱着苦行僧的抉擇奔向遠方,棄身邊“道”之不顧。

道,用心去體悟,(它)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作文材料是古人的名言,意思是:道在近處,卻到遠處去尋求;事情本來容易,卻往難處去下手。這是一種捨本逐末、捨近求遠的做法。接着有引導句“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和認識”,啟發學生有古人名句聯想到現實生活中的現象、事例。對於“道”,生活中有人在“近處”求,有人去“遠處”求;對於“做事”,有人從“易處”入手,有人從“難處”入手。這表現出人們在為人處事時不同的方式與方法。本題目的關鍵詞有“求道”“遠近”“做事”“易難”,對這些詞的解讀如下:“求”可理解為“尋找、探索”等。“道”可理解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道義、規律、*主張、思想體系、門派學説等。“近處”“遠方”作兩種理解:一為“空間中的概念”,如近處、遠處;二為“時間中的概念”,如現在與過去、未來。“做事”可理解為“從事某項工作或者處理某件事情”。“易”“難”分別理解為“容易”“困難”。

題目中的材料是作文選取角度、確定立意的出發點,我們可以立意為:1.“道”在近處,求道不宜捨近求遠。2.“道”雖在近處,但亦不妨從遠方求得。3.有些“道”需在近處求得,有些道則需從遠方求得。4.求“道”從身邊(小事、平凡事、小善)做起5.遠方雖有道,身邊也有道(不要忽略身邊的道)6.做事應往易處去做。7.做事應向難處努力。8.不同的事做起來方式不同,有些事需向易處去做,有些事則應向難處努力。9.人們求道、做事的思維方式(習慣、方法)10.人們在求道、做事過程中體現的精神品質   11.人們對道的認知決定其行為,學生寫作,可以選取一個角度,也可以選取多個角度。

考點:能寫論述類、實用類和文學類文章。能力層級為表達運用 E

知識點:材料作文

題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