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庫

當前位置 /首頁/題庫 > /列表

閲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8題。材料一華裔物理學家王中林和其博士生宋金會成功地在納米(十億分之一米)尺度下將機械...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8題。材料一華裔物理學家王中林和其博士生宋金會成功地在納米(十億分之一米)尺度下將機械...

閲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8題。

材料一

華裔物理學家王中林和其博士生宋金會成功地在納米(十億分之一米)尺度下將機械能轉換成電能,在世界上首次研製成功納米發電機。這一最新成果開啟了納米科學和技術的新篇章。 

 近十年來,納米科學界對納米材料合成和應用的研究方興未艾。尺寸微小、功耗低、反應靈敏的納米器件和納米機器人,一直是納米學術界的前沿,因為它們可以完成微觀醫療以及遙感等普通人力難以啟及的使命。但對於全球眾多的研究者而言,最大的問題是:不管納米器械做到多小,仍然不得不依賴龐大的外接電源。如果真正讓這些微小器件工作起來,保持納米系統微小而且體內可植入等特*,小型化的供電系統必不可少。只有實現了自帶電源的納米器件才可視為真正的納米系統,也才能在多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

    王中林和宋金會巧妙地利用豎直結構的氧化鋅納米線的獨特*質,在原子力顯微鏡的幫助下,研製出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的世界上最小的發電裝置---納米發電機。他們充分利用了氧化鋅納米線的半導體*能和壓電效應: 通過外界環境震動,無論是超聲波,還是人的行走、潮汐的運動,甚至心臟跳動(如果被植入人體內部的話),使得納米線因機械運動所產生的動能傳導,而產生微小的共振、擺動、變形,從而在表面積累起電荷,再由納米線所附着的電極板輸出電流,從而完美地實現納米尺度的發電功能。據測算,當時這一納米發電機竟然能達到17%~30%的發電效率,為自發電的納米器件奠定了物理基礎。

王中林教授早在七年前就敏鋭地認識到氧化鋅具有獨特的半導體、光學和生物特*等其他納米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帶領科研小組,一直致力於以氧化鋅為基礎的納米材料的合成和應用的研究,並且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2001年,他們首次合成氧化鋅半導體納米帶,這一重大科研成果震動了整個納米學界。

王中林團隊的科研成果表明,納米發電機的發明勢必是納米科技界的重大科研里程碑,其應用前景不可估量。

(取材於《納米發電機問世》)

1.下列對“材料一”中加點字詞的解説,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方興未艾:艾,讀作“yì”,為“停止”之意。

B.“難以啟及”“潮汐”“附着”三詞書寫都正確。

C.電荷:“荷”字與“荷*實*”中的“荷”同音。            

D.震動:意為“使人心不平靜”,可與“振動”替換。

2. 根據“材料一”,下列對“納米發電機”的解説,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首次實現機械能與電能的相互轉換。       

B. 具有功耗低、反應靈敏等特點。

C. 能為納米器械工作提供電源保障。       

D. 在科技發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3.根據“材料一”,下列各項中,不屬於納米發電機實現發電所需條件的一項是(3分)

A.機械運動                        B.氧化鋅納米線

C.原子力顯微鏡                    D.電極板

【回答】

1.C。【解析】A項“艾”讀作“ài”;B項應為“難以企及”;D項“震動”不能與“振動”替換。

2.C。【解析】A項原文為“首次”“相互轉換”表述錯誤;B項“具有功耗低、反應靈敏等特點”的是納米器件而非納米發電機;D項應為“在納米科技發展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3. C。【解析】“原子力顯微鏡”是實驗所需條件,而非“納米發電機實現發電所需條件”。

知識點:科普類文本閲讀 社科類文本閲讀

題型:現代文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