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庫

當前位置 /首頁/題庫 > /列表

10.閲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劉禹錫去國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重臨事異...

問題詳情:

10.閲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劉禹錫去國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重臨事異...

10.閲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

劉禹錫

去國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

重臨事異黃丞相(1),三黜名慚柳士師(2)。

歸目並隨回雁盡,愁腸正遇斷猿時。

桂*(3)東過連山(4)下,相望長吟有所思。

【注】(1)黃丞相:西漢時賢相黃霸,受漢宣帝信任,兩次出任潁川太守,清名滿天下。(2)柳士師:柳下惠。士師,獄官。《論語》:柳下惠為士師,三黜,(3)桂*,漓*,此處指柳宗元將要前往的柳州。(4)連山:指詩人所往之地連州。

(1)詩歌首聯交代了詩人與友人柳宗元怎樣的人生境況。

(2)詩中頸聯是如何寫兩人分手時的情景的?請簡要分析。

(3)結合全詩,分析詩人的思想感情。

【回答】

(1)被貶遠地十載,始得奉召還朝;再次貶放遠地;友人分別在即。

(2)典型景物襯托。看空中回雁,聞岸邊猿啼,淒涼之景中烘托離別悲愁;視聽結合,上句描繪詩人與友人站在荒郊看大雁消失,下句寫正在愁腸百結之時卻又聽到了淒厲的猿啼,視聽結合,意境淒涼;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等細節描寫,一“隨”一“遇”,極目遠望,“回雁”見行見逝,自己想隨卻不能隨之,正在痛苦,卻遇“斷猿”之聲,動作及心理描寫把他們共同的望鄉之情極為悽婉地傳達出來了。

(3)對志同道合又遭隔別的友人的深情厚誼,與朋友分別的不捨之情;對當政者的不滿;對自己還才不遇、忠而見棄的自嘲;思念故鄉的愁苦。

【解析】

(1)試題分析:首先要注意審題,審出問的內容。“詩歌首聯交代了詩人與友人柳宗元怎樣的人生境況”,這是考查對詩歌內容的概括。“去國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被貶出京城十年後,我們二人同時接召赴京,卻同時再被貶往邊荒之地,同行千里渡過湘水後又不得不彼此分手了”,第一句寫貶謫十年才被召回,第二句寫再次被貶,且二人又要分離。這兩句寥寥幾筆,就把劉柳二人屢遭挫折的經歷勾畫出來了。對起述事,句穩而意深,為下文的展開,創造了條件,可謂工於發端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技巧點撥】對於概括詩歌內容類的題目,首先要注意審題,從題幹中明確設題的範圍及概括的方向。比如本題中,“詩歌首聯交代了詩人與友人柳宗元怎樣的人生境況”,“首聯”是設題的範圍,“詩人與友人柳宗元怎樣的人生境況”這是概括的方向。然後分析首聯,理解其大意,再依據事件概括出二人的人生境況即可。

(2)試題分析:題幹問的是“詩中頸聯是如何寫兩人分手時的情景的?請簡要分析”,這是考查詩歌寫景的技巧。“歸目並隨回雁盡,愁腸正遇斷猿時”,這兩句的意思是“想要歸去的目光隨着北歸的大雁消失在天邊,心中愁腸百結之時卻又聽到了淒厲的猿啼”,。“歸目並隨回雁盡”句,把兩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分手時的情景描繪得多麼有情有致:兩位遷客並影荒郊,翹首仰望,他們深情的目光注視着北迴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際消失。一個“並”字,一個“盡”字,寫得十分傳神,把他們共同的望鄉之情極為悽惋地傳達出來了。“愁腸”句,從張説“津亭拔心草,*路斷腸猿”詩中化出。心已傷楚,更不堪斷斷續續催人淚下的哀猿悲啼。詩人以“回雁”、“哀猿”襯托別緒,詩境也變而淒厲了。這等地方,正是作者大力經營處,真足以搖盪人心。

【考點定位】鑑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技巧點撥】從直接與間接的角度看:正面和側面描寫,虛寫(想象聯想)與實寫。從運用修辭的角度考慮:比喻、對比、誇張、比擬、借代、雙關、反問、設問、互文等。從運用的表現手法的角度考慮:襯托、對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象徵、鋪陳、白描。從景物的動靜的角度來寫:動靜景結合、以動寫靜、以靜寫動。從觀察的角度立足點層次來寫:遠看與近觀結合、仰視平視與俯視結合空間的上下結合、高低結合。從調動感覺的角度來寫(諸覺結合):視覺(形*)聽覺(聲)嗅覺(氣味)味覺觸覺或通感。從分析景物的全景與特寫景來考慮:粗筆勾勒與工筆細描(點面結合)。從分析景物的**搭配的角度來考慮:突出景物的**,注重**的多樣與諧調。比如本題中,可以從選材的角度、感官的角度、細節描寫的角度進行分析。

(3)試題分析:題幹問的是“結合全詩,分析詩人的思想感情”。這是考查的情感。從詩歌標題可以看出題材——贈別詩,作為贈別詩,自然要表達離別的不合之情;從頷聯“重臨事異黃丞相,三黜名慚柳士師”來看,用典入妙。劉禹錫初次遭貶,即謫為連州刺史,途中追貶為朗州司馬。此時再貶連州,所以叫做“重臨”。關於這次“重臨”州政的狀況,詩人巧妙地以典明志。西漢時有個賢相黃霸,兩度出任潁川太守,清名滿天下;而劉的“重臨”,則是揹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帶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這是積毀銷骨的*。詩人通過“事異”兩字把互相矛盾的情況扭合到一起,帶有自嘲的口氣,暗含對當政者的不滿和牢騷。下一句,詩人又用了春秋時柳下惠的故事:柳下惠為“士師”(獄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貶黜,這裏用以比作同樣“三黜”過的柳宗元。同時也暗示他們都是因堅持正確的政見而遭打擊的。用典姓切、事切,可謂天衣無縫。“名慚”,是對劉柳齊名自愧不如的謙詞,表示了對柳的敬重之意。尾聯設想別後,以虛間實,筆姿靈活。“桂*”和“連山”並無相連之處,因此這裏並不是實説桂水東過連山。下一句所要回答的問題就是如何把這東西遠隔的兩地聯繫起來。原來連接雙方的,正是山水相望、長吟遠慕的無限相思呵。“有所思”,也是古樂府篇名,這裏出現,語意雙關。

【考點定位】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技巧點撥】此類題目要注意結合詩歌具體詩句分析。作詩歌題,一是要注意結合詩歌分析,二是要明確答題思路,三是要注意詩歌註釋的提示作用。比如本題中,是問全詩的思想感情,故考生應結合詩歌的標題、註釋、詩歌中的意象以及使用的典故來分析。答題步驟:第一步,調動積累,讀品詩(詞),理解內容,分析情感。第二步,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知識點:

題型:語言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