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庫

當前位置 /首頁/題庫 > /列表

(一)論述類文本閲讀(9分,每小題3分)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戉:早期王權的象徵王者,一國之主。其形三...

問題詳情:

(一)論述類文本閲讀(9分,每小題3分)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戉:早期王權的象徵

王者,一國之主。其形三橫一豎,為何這樣的構形?漢字早期在表達這個王字時,以器具“戉”的象形來指代“王”,表明了“戉”即“王”的含義。不過這個原初的字義,似乎很快就被淡忘了。兩週到西漢時期對“王”字的解釋,臆斷成分很重。孔子曰:“一貫三為王。”董仲舒曰:“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孔子和董仲舒都沒有將這個字解釋準確。

*骨文的發現,為推定“王”字的本初意義提供了*據。文史學家吳其昌説,戊、戉、戍、成、鹹諸字皆由石斧的形狀演化而來,其鋒刃左右旁曏者衍為上述各字,其鋒刃向下時則衍為工、士、壬、王諸字。這個斧頭的形狀,居然造就瞭如此多的字形,斧頭的方向判定了字的意義,讓我們見識了古人造字的意趣。考古學家林沄有專文《説王》,論“王”字本像無柄且刃緣向下的斧鉞之形,本表示*事統率權,後來這*事統率權的象徵演變為王的權杖。

戉((一)論述類文本閲讀(9分,每小題3分)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戉:早期王權的象徵王者,一國之主。其形三...)的象形,是王字定形的基礎,這已經成為古文字學家的共識。歷史學家徐中舒也説戉的寫法,“像刃部下向之斧形,以主刑殺之斧鉞象徵王者之權威”。*骨文存在的商代,鉞已經是青銅質,而戉字的出現卻是更早時代的事,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畫就是*據。良渚文化玉戉的背後,也許已經有了王權的定義吧。

戉這個字,可以給相關的字形字義更多的提示。有研究者論“*”,説最早的*骨文“*”,是一把執行最嚴厲刑法的割人肉用的鋒利小*,三面有刃,字的下尖或左偏或右偏,表示*鋒歪斜,類似雕刻*。這樣解釋其實並不到位,“*”((一)論述類文本閲讀(9分,每小題3分)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戉:早期王權的象徵王者,一國之主。其形三... 第2張)的字形其實是一柄刃部向上的戉,下面那個尖尖其實是柄,刃在上方,那些學者顯然是將它認倒了。

再看看帶有“*”字根的“闢”((一)論述類文本閲讀(9分,每小題3分)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戉:早期王權的象徵王者,一國之主。其形三... 第3張),*骨文寫成用戉砍掉了一個人的頭的樣子,所以這是一種極重的刑罰,砍頭,古代謂之“大辟”。王是下達或者執行“大辟”的主體,所以王又有了“闢”這樣奇怪的代稱,這與用戉代稱王的意義是一樣的。《詩經》中有闢王,如《大雅·棫樸》有“濟濟闢王,左右趣之。濟濟闢王,左右奉璋”,這裏説的“闢王”,就是周天子。漢代賈誼《新書·審微》説到這樣一個故事:衞侯要朝見於周天子,掌管接見事務的周行人問他的名號,説是叫“衞侯闢疆”。周行人鄭重地對衞侯説,闢為天子之號,諸侯是用不得的。衞侯不得已臨時更改了自己的名字,如此天子才接受了他的朝見。

古人將天子、闢、璧相提並論。闢之名,可以是天子,也可以就是璧。金文璧((一)論述類文本閲讀(9分,每小題3分)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戉:早期王權的象徵王者,一國之主。其形三... 第4張)字恰恰是借用了闢字的字形,借形亦借義,只是在字下加了個“玉”。璧是獻給天子的,璧因此有了天子的稱名“闢”。璧是由闢而來,闢即為戉。在紅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中,都發現過璧形戉,也許透露出了一個信息:璧與戉之間本來是可以畫等號的,都是王權的體現。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王”字的構形是由器具“戉”的象徵指代而來的,“戉”像斧頭之形,其鋒刃向下,就衍生出了“王”的字形。

B.“*”的字形是一柄刃部向上的戉,用來執行割人肉的刑罰,但是一些學者將它認倒了,把它當做一把三面有刃的小*。

C.“闢”字的*骨文寫成了用戉砍掉一個人的頭,而下達或執行砍頭刑罰的主體是王,所以“闢”字又可以用來代稱王。

D.“璧”是獻給天子的,所以古人造字時借用了代表天子的“闢”字,然後在字下加上了玉字,於是就成了“璧”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孔子和董仲舒採取臆測方法,沒有將王字含義解釋準確,所以漢字的造字研究不能有主觀想象,而應依據材料,科學推斷。

B.古人造字僅從斧頭鋒刃的左右旁向和向下方向,就衍生出了不同的系列字形,形成了字的意義,由此可見古人造字的意趣。

C.衞侯參見周天子,改了“闢疆”的名字,才得朝見,可見當時對“闢”字的用法,有明顯限制,不可以隨便用這個字取名。

D.判定文字的構形及意義,可以依據文字象形的特點,還可以用出土文物進行佐*,甚至能在原始的刻畫中找到蛛絲馬跡。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説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對於刃緣向下的斧鉞之形,雖然學者林沄認為表示*事統率權,徐中舒認為主刑殺,但是他們都認為其象徵王者權力。

B.作為斧形的器物,“戉”有石質、青銅質和玉質,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畫*“戉”字的出現在商代青銅材質的鉞之前。

C.作者引用《大雅·棫樸》中“闢王”的例子,是為了*“闢”可以作為王的代稱,這一結構和“戉”代稱王是一樣的。

D.紅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中,發現的璧形戉,*實了璧是王權的體現,所以璧和戉所代表的含意基本是等同的。

【回答】

1.B(“用來執行割人肉的刑罰”是有的學者的觀點)

2.A(“採取臆測方法”不準,是“臆斷的成分很重”;“造字研究不能有主觀想象”過於絕對)

3.D(“*實了”錯誤,原文為“也許透露出了一個信息”)

知識點:論述類文本閲讀

題型: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