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庫

當前位置 /首頁/題庫 > /列表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詹鼎傳[明]方孝孺詹鼎,字國器,臺寧海人也。其家素賤,父鬻餅市中,而舍縣之大家...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詹鼎傳[明]方孝孺詹鼎,字國器,臺寧海人也。其家素賤,父鬻餅市中,而舍縣之大家...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

詹鼎傳

[明]方孝孺

詹鼎,字國器,臺寧海人也。其家素賤,父鬻餅市中,而舍縣之大家。大家惟吳氏最豪貴,舍其家,生鼎。鼎生六七年,不與市中兒嬉敖,獨喜遊學館,聽人讀書,歸,輒能言諸生所誦。吳氏愛之,謂其父令兒讀書。鼎欣然,其父獨不肯,罵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業,吾業不廢足矣,奈何從儒生遊也?”然鼎每自課習,夜坐餅竈下,誦不休。其父見其志不可奪,遣之讀書。踰年,盡通其師所能,師辭之。時吳氏家延師儒,鼎就學,吳氏亦子育之,使學。未數年,吳氏子無能與鼎談者。其師去,鼎遂爲吳氏諸子師。

元末方國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國珍開府[注]慶元,求士爲己用。國珍聞鼎有才,以計擒之。鼎爲所獲,無奈,因爲之盡力,爲其府都事,有廉名。國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屬鼎治,鼎論如法。平章之妻受賕,請於鼎。持不可,曰:學科網“今方氏欲舉大謀,當用天下賢士,一心守法,曷使婦人得預事乎?”不許。妻怒,譖之,系鼎獄,半載乃釋。

復起,爲上虞制。上虞與僞吳王張士誠地相錯,*吏貴臣甚衆,以鼎儒生,不習邊事,稍違約。鼎會衆於庭,引一驛丞,責以不奉公,斬之。在庭者皆股慄,膝行請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罷。後雖元帥、萬夫長有所陳說,皆長跪以言,不敢舉目視其面。鼎臨事有才,簡牘滿前,須臾而決。

至正末,我兵臨慶元城下,國珍懼,乘樓船遁於海。上怒,欲舉兵誅之。莫爲計,鼎爲草表謝,辭甚恭而辯。上讀表,曰:“孰謂方氏無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問。更以國珍爲右丞,鼎亦召至京師。

時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鼎爲之。丞相曰:“吾同事,以鼎纔不可使也。”待半歲,除留守都衛經歷,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僚。未完,有司請除吏。丞相曰:“刑部有詹鼎在,勝百輩。”其見稱如此。鼎在刑部,一以寬仁行法,威聲不起,而人皆樂其不苛刻。會大都督府受賂,除*吏。事發,誣鼎有贓。御史覆鼎,鼎言在留守時所養孤甥來省,恐有之,鼎誠不知。御史曰:“法貴殺有名。”卒誅鼎,與百餘人皆死。

(選自《遜志齋集》,有刪改)

[注]開府:古代指進階官員成立府署,設定僚屬。

1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舍縣之大家         舍:寄居

B.其父見其志不可奪     奪:改變

C.時吳氏家延師儒       延:迎接

D.屬鼎治,鼎論如法     屬:交付

1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學科網相同的一組是

A.不與市中兒嬉敖                      客亦知夫水與

B.皆長跪以言                          月乎具告以事

C.後雖元帥、萬夫長有所陳說           及其所之既倦  

D.其見稱如此                          其皆出於此乎

15.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爲四組,全部屬於體現詹鼎才能出衆的一組是

①輒能言諸生所誦②夜坐餅竈下,誦不休

③爲其府都事,有廉名④簡牘滿前,須臾而決

⑤鼎爲草表謝,辭甚恭而辯⑥刑部有詹鼎在,勝百輩。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6.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詹鼎出身微賤,從小酷愛學習,開始遭到父親的反對,但苦學不輟,使父親的態度發生改變,又得到與吳氏諸子一同從師的機會,後來成爲吳氏諸子的老師。

B.詹鼎被方國珍用計擒獲,不得已做了方國珍府都事。學科網平章之妻受賄*求情,詹鼎堅持秉公執法,後遭平章妻誣陷,身陷牢獄,半年後才被釋放。

C.詹鼎在上虞時,*吏貴臣認爲他不熟悉邊防事務,多次違反紀律。爲整肅紀律,詹鼎以不奉公的罪名殺了一名驛丞,使部屬人人畏懼,從而樹立了權威。

D.詹鼎曾任上虞制、河南行省郎中、留守都衛經歷、刑部郎中、刑部佐僚等職。他在刑部任職時,適逢大都督府受賄案敗露,被人誣陷貪贓,後被處死。

1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業,吾業不廢足矣,學科網奈何從儒生遊也?(5分)(2)上讀表,曰:“孰謂方氏無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問。(5分)

【回答】

13.C

14.C

15.B

16.D

17.(1)我們原本就是做買賣的人家,生養孩子能繼承家業,我的家業不廢棄就足夠了,爲什麼跟從讀書人結交遊學?

(2)皇上讀了(他的)奏章,說:“誰說方國珍家裏沒有人才呢?這篇奏章能夠讓他活命了。”於是赦免他,不再過問追究。

【解析】

13.試題分析:文言文繼續選擇歷史上名家的文章考查,但選材避開了在正史中選材的方向,也改變去年考查遊記散文(2013年《看鬆庵記》)的取材。難度上體現高考考查淺易文言文的要求。此題考查文言常見的四個實詞。此類題一定要在答題時把實詞放回到原文中進行結合具體語境和上下文來理解。也可聯繫成語、課文中改字的用法作爲驗*或分析依據。注意學習中要積累古今異義、通假字、活用。尤其古今異義現象,一般解釋含義與今意有差別的往往正確,和現代含義一致的解釋往往是錯誤的選項。A“舍”考查名詞活用,此處名詞用作動詞。課文中《遊褒禪山記》中“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是這種用法。B“奪”則是課文中原有的用法和含義。《陳情表》中“行年四歲,舅奪母志”《屈原列傳》“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還有熟知的“三*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這幾句中“奪”都是“改變”的含義。C“延”應該是“延請,邀請”《桃花源記》“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延”就是“邀請”的含義,根據本文的語境“師辭之。時吳氏延師儒,鼎就學”,原來的老師辭去了,所以是吳氏又請來新的老師,用“迎接”不合適,所以此項錯誤。D“屬”在語境中“有人犯法,屬鼎治,鼎論如法”,應是把犯人“交付給詹鼎審理”。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爲理解B。

14.試題分析: A.介詞,和;連詞,表並列,譯爲“和”。B.連詞,表修飾;介詞,把。C.均是“所”字結構。D.代詞,他;副詞,表推測,大概。此類題目要注意“意義和用法”必須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要根據所在句子的前後詞語的詞*來判斷。解答本題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綱規定的18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語言環境幫助理解虛詞,同時還需做好課內知識的遷移。A項考查“與”的用法,有較大的難度,因爲很多學生只是根據含義判斷,忽視題目中“用法”這一要求,這個詞含義都是“跟、和”的意思,但詞*不同,結構作用也不同,第一個與後面的“市中兒”構成介賓短語,做狀語修飾後面的動詞“嬉敖”,如《赤壁之戰》“肅徑迎之,與備會於當陽長阪”;第二個連接前後“水”“月”兩個名詞,表示二者並列,如《鴻門宴》“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介詞時“與”前後的詞語不能互換位置,作連詞時其前後的詞語互換位置,句子含義不變。B項,“以”在各地歷年高考題中考查頻率最高,今年又考到不足爲奇。“所”“其”都是文言文中常見虛詞,所考含義、用法都是典型的。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爲理解B。

15.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對句子含義的理解,可用排除法做,即找出最不符合題目要求的句子,含有此句子的選項爲錯誤的,以此排除。這六個句子中,②句是表現詹鼎刻苦讀書,勤奮好學;③句“廉名”指他廉潔,⑤句是其奏章的語言特點,不能體現“出衆”。由此排除含有②③⑤的ACD三項。此題秉承文言文考查的基本題型。

考點:篩選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爲C。

16.試題分析:D項,文章最後一段“時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但是“丞相曰:‘……不可使外也’”可知,丞相沒有同意吏部的申請,所以詹鼎沒有擔任河南行省郎中。此類題目要在整體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思考,結合文章具體的上下文來判斷。注意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是否存在張冠李戴的錯誤,是否有無中生有的錯誤。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比對選項與原文資訊的異同。

考點:篩選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17.試題分析:此題沿用2013年考查兩句的形式,這樣減輕了學生考場上的書寫分析的壓力,但兩個題各5分,也使得此題更容易拉開學生得分的差距。此類題目在翻譯時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句式進行翻譯,逐字落實(留、換、刪、補、調——五字法翻譯:保留原文表名稱的詞;將古文單音節詞轉換爲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古意轉換爲今意;刪掉不需要翻譯的虛詞;補出省略成分;調整倒裝句語序),一般爲直譯,除一些帶有比喻*的詞語然後再整體翻譯,並按現代漢語的規範,達到文通句順。做題時可在原文上大體翻譯一下重點詞、特殊句式(可能的得分點),這樣可以利用語境分析,避免低級錯誤,同時可以在這個基礎上潤*一下,使*更合情理,語言通順。注意以下字的翻譯:(1)故、業、奈何、從、遊;(2)孰……哉、是、活、乃、問。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