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当前位置 /首页/题库 > /列表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礼之“仪”“义”的纠结除了“礼义之邦”“礼仪之...

问题详情: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礼之“仪”“义”的纠结除了“礼义之邦”“礼仪之...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礼之“仪”“义”的纠结

除了“礼义之邦”“礼仪之邦”,文献中也经常出现“礼义之乡”“礼义之国”“礼义之朝”“礼仪之国”等概念。

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共同体的需要,礼越来越变得丰富多*起来。其间,既有文献解说的积淀充盈,也有典章制度的应时制作,更有身体力行的规范引导。在此文化氛围之下,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四礼(冠、婚、丧、祭)、五礼(吉、凶、*、宾、嘉)纷然而起,礼仪、礼制、礼俗竞相杂陈,守礼、行礼、变礼与时变化,等等。究其归趣,清代大儒顾炎武所谓“礼者,本于人心之节文,以为自治治人之具”,可谓一语破的。然而,自先秦以来,关于礼之义与仪的判别,则一直或显或隐地纠结着人们的思维。

如公元前537年,鲁昭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对此,晋侯以为他“善于礼”。然而,女叔齐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鲁昭公不知礼。晋侯问其故,女叔齐回答:“是仪也,不可谓礼。”那么,什么是礼呢?他解释说:“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而反观鲁国现状,则与礼之要求相去甚远。所以女叔齐不无遗憾地感慨道:“礼之本末,将于此乎在,而屑屑焉习仪以亟。言善于礼,不亦远乎!”《礼记》中也强调:“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故其数可陈也,其义难知也。知其义而敬守之,天子之所以治天下也。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

对于礼教大为痛恨的吴虞,通过梳理前人有关的礼论,也曾感慨:“夫谈法律者,不贵识其条文,而贵明其所以立法之意;言礼制者,不在辨其仪节,而在知其所以制礼之心。”柳诒徵先生则强调:“以史言史者之未识史原,坐以仪为礼也。仅知仪之为礼,故限于史志之记载典章制度,而若纪表列传之类不必根于礼经。不知典章制度节文等威繁变之原,皆本于天然之秩叙。”诸如此类的言论,无不表明对礼义重要*的重视。

当然,由于古今情势的不同,仅仅强调礼义,也不免产生偏差。对此,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曾分辩道:“古者礼乐之书具在,人皆识其器数,却怕他不晓其义,故教之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又曰:‘失其义,陈其数者,祝、史之徒也。’今则礼、乐之书皆亡,学者却但言其义,至以器数则不复晓,盖失其本矣。”这一认识,可谓通达之论。

由此观之,礼义之乡、礼义之国、礼义之邦、礼义之朝、礼仪之邦、礼仪之国等词的使用,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皆为“历史的存在”,其间的兴替,是与时代、时势、人们的习惯与取舍等密不可分的,并非仅为误用、滥用的问题。“礼义”与“礼仪”亦非非此即彼的对立物,其关键乃在于如何因时因势把握其间的度。诚如宋儒程颐所强调的:“礼者,理也,文也。理者,实也,本也。文者,华也,末也。理文若二,而一道也。文过则奢,实过则俭。奢自文至,俭自实生,形影之类也。”总之,“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而礼在传统社会发展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它在今天还有没有价值?礼的内涵和实质又是什么?怎样才能把握礼的内在意义与外在表现的度?凡此种种,皆是历久而弥新的话题,需予以认真地反思和探究。

                   (林存阳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21日 14版))

以下关于 “礼”和“礼之 ‘义’ ‘仪’”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献中经常出现“礼义之乡”“礼义之国”“礼义之朝”“礼仪之国”等概念,都体现了“礼之‘义’‘仪’”经历不断演变的过程。

B.清代大儒顾炎武认为 “礼”是“自治治人之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共同体的需要,礼越来越变得丰富多*起来。

C.文献解说的积淀充盈,典章制度的应时制作,身体力行的规范引导,礼的兴起、变化、丰富与此有关。

D.女叔齐认为鲁昭公不知礼,因为“礼”的核心精神绝对不是掌握各种“仪式”的细节,而是要通过“礼”达到协调人事关系、巩固*、安定世道人心的目的。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于礼教大为痛恨的吴虞,通过梳理前人有关的礼论, 发现他们重在礼之“术”,轻于礼之“道”,不懂得礼的核心精神。

B.柳诒徵先生认为,把“仪”当作了“礼”,就好比只注重历史事实,而忽视内在的历史规律。

C.《礼记》中强调,天子不同于祝史之徒,因为天子知礼之义而敬守之。

D.朱熹认为,记载“礼”“乐”的书籍皆亡轶,所以不必再强调礼义。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礼之义与仪的判别,自先秦以来,一直或显或隐地纠结着人们的思维。

B.礼之义与仪,皆为历史的存在,其间的兴替,是与时代、时势、人们的习惯与取舍等密不可分的。

C.“礼仪”与“礼义”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物,其关键就在于如何因时因势把握其间的度。

D.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礼必然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回答】

B(“礼越来越变得丰富多*起来”,是在“传统*”。)

D(“今则礼、乐之书皆亡,学者却但言其义,至以器数则不复晓,盖失其本矣”,是朱熹对学者对“礼义”与“礼仪”的态度和方法的批判,不是“不必再强调礼义”)

D(“礼必然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将“未然”当成了“必然”,太绝对。)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 社科类文本阅读

题型: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