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当前位置 /首页/题库 > /列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大禹治水起,历代屡兴河役,形成了筑堤、改道、分疏、束水攻沙等治河理论,以及挑...

问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大禹治水起,历代屡兴河役,形成了筑堤、改道、分疏、束水攻沙等治河理论,以及挑...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大禹治水起,历代屡兴河役,形成了筑堤、改道、分疏、束水攻沙等治河理论,以及挑水坝、木龙、石堤、放淤等治河技术。宋元两代在黄河设行(外)都水监专事河防;明清两代设河道总督职掌河政。清前中期,治河一直是国之大计,河工每年的正常支出大约数十万两,如遇决堤则“所费帑金不下数千万两”,然而“半数是中饱在贪吏的私囊”。

——摘编自岑仲勉《黄河变迁通史》

材料二  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改道入海。“值*务未平,饷糈不继”,清廷遂撒手河务,“着直隶、河南、山东各省督抚饬令地方官吏疏浚积潦”、“晓谕绅民等量力捐资”,由此拉开晩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序幕。新河道两岸的地方官绅筹措资金,断续维系治河工程。1870年,长*大涝,两大水灾形成共振效应,重灾区扩展到四川、湖北等地。1900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派员前往黄河考察并得出结论:“束河于一条河道”违背自然规律;地方官吏*、玩忽职守、各自为政是“形势糟糕的根源”。1901年,对黄河治理的进一步研究随李鸿章的病故而中断,而此时的*,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摘编自贾国静、王凤青《选择的无奈: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探析》

材料三  1952年,*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1953年,治黄工作“由修防转入治本”,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大批技术干部,分赴20多条支流进行水土查勘,收集第一手资料,在“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指导思想下,制定了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综合洽理规划。1954年3月,黄河下游春季修堤工程全面开工,实行“以工代赈”、“按劳记工”等办法,许多包工队积极改进工具,推行先进工作方法,工效逐步提高。建国初的黄河治理,不仅顺利地度过了八次大汛,保卫了*生命财产与国家建设,而且开辟了利用黄河水灌溉华北平原的道路。

——摘编自郭书林、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新*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黄河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成立初期黄河治理取得成效的原因。

【回答】

(1)特点:治河历史悠久;形成一定的治河理论与治河技术;历代*重视,设有专门机构负责;治河效果有限。

(2)原因:内忧外患,**无暇顾及;国力衰弱,灾害频仍,治河经费不足;地方督抚势力上升。

影响:治河效果不彰;加重地方和*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加速清朝灭亡。

(3)原因:**的建立,领导人的重视;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综合规划、科学治理;*群众的智慧和热情。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近代和现代对黄河的治理,只要仔细通读材料,分析比较容易得到*。

(1)通过材料“大禹治水起,历代屡兴河役”可以得出历史悠久;通过材料“形成了筑堤、改道、分疏、束水攻沙等治河理论,以及挑水坝、木龙、石堤、放淤等治河技术”可以得出形成一定的治河理论和治河技术;通过材料“宋元两代在黄河设行(外)都水监专事河防;明清两代设河道总督职掌河政。清前中期,治河一直是国之大计”可以得出*重视,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

(2))原因通过材料“值*务未平,怕粉不继,清廷遂撒手河务”可以得出清*面临内忧外患,无暇顾及;通过材料“地方官绅筹措资金,断续维系治河工程”可以得出治河经费不足。影响通过材料“长*大涝,两大水灾形成共振效应”可以得出治河效果不显;通过材料“地方官绅筹措资金”可以得出加重了*负担;通过材料“地方官吏*、玩忽职守、各自为政是‘形势糟糕的根源’”可以得出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清*的灭亡。

(3)通过材料“*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制定了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综合洽理规划”“许多包工队积极改进工具,推行先进工作方法,工效逐步提高”可以总结出*。

知识点: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题型: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