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当前位置 /首页/题库 > /列表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命若琴弦史铁生(1)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这正是说书的旺...

问题详情: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命若琴弦史铁生(1)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这正是说书的旺...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命若琴弦

史铁生

(1)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这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老瞎子心里算定:*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2)老瞎子说书开头常是这么几句:“自从*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道君王安天下,无道君王害黎民。轻轻*响三弦琴,慢慢稍停把歌论,歌有三千七百本,不知哪本动人心。”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蜈蚣岭,女人们想听秦香莲。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他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把琴弦一阵紧拨,唱道:“今日不把别人唱,单表公子小罗成。”或者:“茶也喝烟也吸,唱一回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满场立刻鸦雀无声。 

(3)这天晚上,在野羊坳说书。书正说到紧要处——“罗成回马再交战,大胆苏烈又兴兵。苏烈大*如流水,罗成长*似腾云,好似海中龙吊宝,犹如深山虎争林。又战七日并七夜,罗成清茶无点唇”。老瞎子把琴*得如雨骤风疾,字字句句唱得铿锵。小瞎子听见那小妮子兰秀站在离他不远处尖声细气地说笑,却心猿意马,手底下早乱了套数。 

(4)野羊岭上有一座小庙,离野羊坳村二里地,师徒二人就在这里住下。小瞎子蹶着屁股烧火。老瞎子坐在一旁淘米,凭着听觉他能把米中的砂子捡出。老瞎子终于开了腔:“听我一句话,保准对你没坏处。以后离那妮子远点儿。” 

(5)一早起,小瞎子病了。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还是给小瞎子挖*、煎*,总想那张*方和琴弦。*断最后一根就可以去抓*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心里总在说:“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 晚上仍一个人到野羊坳去说书。终于*断了最后一根琴弦。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岭,回到小庙里。 

(6)“明天我就去抓*。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

(7)老瞎子早忘了兰秀儿的事。“吃的、喝的、烧的全有。你要是病好利索了,也该学着自个儿出去说回书。行吗?”

(8)“行。”小瞎子觉得有点对不住师父。 

(9)蛇皮剥开了,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小瞎子把那*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他本能*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断一千根。”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 

(10)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村里人都说是在兰秀嫁到山外去的那天。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都明白。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方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请了多少个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就是一张无字的白纸。“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好,*好了就够了。” 

(11)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小瞎子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记住,得*断一千二百根。”“一千二?”“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12)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选自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多处描写老瞎子为治好自己的眼睛不辞*劳奔波说书,到后来发现“*方”只是一张白纸时,顿时感到自己的生命之弦骤然断裂,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B.小说第(5)段细致描写了老瞎子*断最后一根琴弦前的心理活动,表现了老瞎子对治好眼睛的渴望,为后文发现“*方”实为一张白纸而蓄势。 

C.老瞎子将“一千根”的谎言变为“一千二百根”,继续传给徒弟,意味深长,与前文老瞎子师父临终前说的话形成照应。 

D.小说的构思巧妙,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瞎子艺人的一生,也看到了众多底层*的生命状态——人生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奈。 

E.这篇小说,以瞎子艺人追求睁眼看到光明为内容,倾诉了残疾艺人们内心对命运不公的愤慨和不平之气。

(2)小说开头的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第②段刻画说书老人的形象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小说的最后,老说书人已经知道所谓的“*方”根本不存在,为什么他还要将这个“*方”继续传给徒弟?请结合小说的主题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

(1)BC(答B得2分,答C给3分,答D给1分。)

(2)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②为后文野羊坳*断最后一根琴弦的情节做铺垫。③表现了老说书人内心的坚定和顽强。

(3)①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正面描写)。写老人说书的内容丰富、任随众人挑选、不慌不忙与众人说书等细节,体现了老人对说书的满足和技艺的娴熟、内心的从容。②侧面描写。当老人开始说书,满场立刻鸦雀无声,从侧面表现出老人说书技艺的高超。

(4)①老瞎子终其一生翻山越岭说书谋生,他相信这一切的奔忙*苦都是值得的,就在于*断一千根琴弦能用*方去治眼睛。可见这“*方”是老瞎子困苦生活的目标和希望,是生活的依托。虽然最终没能治好眼睛,但老瞎子明白是这“*方”支撑他一直活得充实,所以他认为有义务把生活的希望传给下一代。

②小说的题目是“命若琴弦”,意在告诉人们,生命就像琴弦,只有“拉紧了”,让自己忙碌着、奔波着,生命才有意义。意义本在于过程,而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谁是谁。”或者:老瞎子的师父说“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好,*好了就够了。”传达出了小说的主题,即生命的意义在于忙碌厚实的过程,目标是什么,能否实现,并不重要。(能结合题目或文眼分析即可,4分)

③现实生活常常是无奈的,甚至是苦难的。要在心中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让生活充满奋斗的原动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内心明亮的人。哪怕最终不能实现,也能让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充满意义。找到一个理由,为了更好地活着。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A项“一切都失去了意义”有误。正是意识到生命的意义不在结果而在过程,老瞎子才决定将这个“*方”继续传给徒弟。D项“众多底层*”不准确,小说所反映的人生的苦难和命运的无奈并不只针对底层人,而是所有人都有可能的际遇。E项“愤慨和不平之气”有误,而是对命运的接受和奋斗。

考点: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首先明确语句的内容,然后从内容情节的推进和人物的塑造的角度回答,人物主要是突出老说书人内心的坚定和顽强,情节的推进方面的作用主要是制造悬念和为下文做铺垫。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下文和阅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主要是文章的线索或或文章的中心主旨有关。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为后文野羊坳*断最后一根琴弦的情节做铺垫。表现了老说书人内心的坚定和顽强。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注意从正面的语言、动作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时要结合文中的具体的事件。描写手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外貌描写其作用不仅在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面貌,而且是为了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格。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话语最易“泄露”人物心灵的秘密,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格,它可以充分、细致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因此,人物的言语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语言描写要反映人物的个*特征。行动描写:主要从实物描写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及动作方式,是和心理描写相得益彰的描写手法。解答本题时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正面描写)。写老人说书的内容丰富、任随众人挑选、不慌不忙与众人说书等细节,体现了老人对说书的满足和技艺的娴熟、内心的从容。一定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就文章结尾进行设题,结尾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结尾艺术也是文章艺术的有机整体。可以探究结尾的深刻意蕴,也可以对其结尾艺术进行探究。探究此类题目要注意几点:一是审清题干,看清题干潜台词,明确探究点;二是掌握“多角度”探究思路,如表现手法、创作意图(主旨)等。提出自己的见解要观点明确,切记模棱两可。这道题探究老说书人已经知道所谓的“*方”根本不存在,他还要将这个“*方”继续传给徒弟的原因,可以从人物、文章内容、主旨等角度进行探究。探究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同时要有条理地阐述,体现层次*。然后结合主旨和现实分析,小说的题目是“命若琴弦”,意在告诉人们,生命就像琴弦,只有“拉紧了”,让自己忙碌着、奔波着,生命才有意义。意义本在于过程,而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谁是谁。”结合现实分析,切合文本主旨即可。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