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当前位置 /首页/题库 > /列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小题。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小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小题。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而*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选自《荆轲刺秦王》)

5.对下列各句中划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物           *: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谢

D.图穷而*首见             见:出现

6.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A.以次进

B.而乃以手共搏之

C.箕踞以骂曰

D.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7.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下列句中划横线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

D.秦武阳*变振恐,群臣怪之

8.对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9.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至陛下,秦武阳*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

②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回答】

5.C

6.D

7.A

8.B

9.①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都变了,十分害怕,群臣认为他很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译出“陛下”、“怪”字意动用法、“顾”各1分)

②秦王于是拔出剑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

(补出省略成分“秦王”和“剑”各1分,译出“股”1分)

【解析】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C项这里的“谢”是“道歉”的意思。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6.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察文言虚词。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例句和D项“以”都是连词,来;A项“以”是介词,按照;B项“以”是介词,用、拿;C项“以”是连词,表修饰。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示】针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18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语境中,结合语法和逻辑的分析,疏通文意;难点在于理解词语的用法(即词*)。方法应用上首先,分清虚实。如“因、何、若、之”等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其次,辨明词*。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如:“焉”可以是代词、副词、助词。再次,对比古今。有的沿用下来,有的用法变化,有的作用完全消失。最后,注意特殊虚词。兼词、虚词连用,如“何以”“孰与”等。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例句和A项,都是名词作状语;B项,方位名词作动词;C项,名词作动词;D项,意动用法。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每一种句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例句是定语后置句。①②句是定语后置句;③句中,“被”是“遭受”的意思,不是被动句;④句中,“见”是被动 句的标志。所以选B。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介宾短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

9.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重点字词有:(1)“陛下”:台阶下;“怪”字意动用法,以……为怪;“顾”动词,回头。(2)补出省略成分,主语“秦王”和宾语“剑”; “股”:大腿。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知识点:历史事件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