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当前位置 /首页/题库 > /列表

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大义生死安巧林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

问题详情:

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大义生死安巧林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

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大义生死

安巧林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家”的一面。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尽忠和报效,焉知“*”也是一种“理想”。*家与政客的不同,正是由于前者是别无选择地献身,后者却是投机的。身为“楚臣”,他不能承受楚国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作“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家面对失败时唯一的选择。他把*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冯友兰先生说过,*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这就是为什么在*战争中,在寡不敌众的时刻,会有那么多的*将士“以卵击石”的壮烈行为。

 屈原是不会等到敌*队侵入受辱而死的。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的*的死。“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他悲吟着,高歌着,在汨罗*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如归地赴死。

  屈原是在他的*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史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身为史官,只因他出于公正之心,为李陵辨护,开罪于皇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一位直谏烈臣,但司马迁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而已。他要完成千古史记。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和怀恨。这明明是一种冲破思想牢笼与真相禁锢的叛逆之举!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是以正义与善恶观来创作的,它是充满人*及文化*的作品。因而能超越*变迁,虽物换星移,却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光。《史记》之功,可谓“再造”了中华民族。

  有时,*人甚至将“生”看作是比“死”更难的事情。

  有一个“退麝投岩”的故事。麝鹿被猎人追杀无计时,会跑到岩边,将自己身上的麝香掏出,搓入泥土,归还大地,不令猎人所得。然后,投岩而亡。这是对文化人的生命与使命的庄严比喻。

 *战争时期,日本人欲灭亡*,尤其要扑杀我民族的精英。西南联大的诸教授们跑到了云南。这正是一个民族存亡的“岩边”,他们将自己的麝香掏出,哺育后生,还给中华,以雪国耻。

 好一个“退麝投岩”!在此,一部西南联大的历史,已将“择生”与“择死”糅在了一起,这是司马迁与屈原的统一。择生与择死的思考,构成一个人、一个民族隆起的脊骨。没有这伟大的设计,是没有伟大的人和伟大的民族的。

  (选自《云南日报》,有删改。)

8.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⑴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2分)

 ⑵这正是一个民族存亡的时刻,他们将自己的麝香掏出,哺育后生(2分)

 9. 作者讲述“退麝投岩”的故事,有什么作用?(4分)

 10.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式的生命”的理解。(4分)

 11.文章最后一段说:“择生与择死的思考,构成一个人、一个民族隆起的脊骨。没有这伟大的设计,是没有伟大的人和伟大的民族的。”请结合全文,联系所学课文或所知道的人和事,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6分)

【回答】

8.

⑴“杰出的生”是指司马迁式的践志而生,是为完成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不惜带辱而活。“杰出的死”是指屈原式的明志而死,是一种自由的高尚的*的死,是历史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⑵“麝香”这里是比喻西南联大的教授们,在民族存亡的时刻坚守哺育后生的文化使命,传授给学生们的文化精华。

9.一是用这个故事比喻文化人的生命与使命是“明志而死”,二是引出西南联大诸教授哺育后生的事迹,说明“践志而生”。(或:说明将“生”看作是比“死”更难的事情。)

10.“*式的生命”在文中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一是*式的生命,死可以明志,生可以践志。二是将“生”看作是比“死”更难的事情。三是择生与择死的统一构成一个人、一个民族隆起的脊骨。

11.示例:诚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言“死生亦大矣”,人在面对有限的生命无不发出如苏子“哀吾生之须臾,羡长*之无穷”类的浩叹。一个人、一个民族唯有树立“践志而生”和“明志而死”的生死观,才能“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实现“生有所得”“死有所值”的人生价值和历史意义。

【解析】

8.

试题分析:如何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或引导*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理解文中的句子与理解文中词语的关系:

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

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所以,有时考查会把三者结合起来。

方法指津:

 1、分析句子的切入点:

①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

 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③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④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解释句子的方法:

①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来作答。

②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

 ③改写法:依据题目,将原文中的某个或几个句子,作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的要求。 

 ④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某些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的要求。

⑤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 上又合乎提问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

⑥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含意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

⑦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和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这种方法最管用。回答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拟 *。

⑧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散文中所写的故事的作用,一般从主题、结构、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角度来考虑。其中的结构方面,要结合上下文来看;表现手法,也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这几个方向都要思考一下,有一点答一点,没有也不要牵强附会。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要解释的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现出来的、具体而动态的、和字典义有着某种联系的意义。“文中”是指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整体文章的词语理解,二是具体语言环境的词义。一个概念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受上下文的影响,会有一定的临时的具体的意义。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这一类题目基本上是顺着文章的意思,自己再略加发挥即可。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