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当前位置 /首页/题库 > /列表

1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昭君怨①苏轼谁作桓伊三弄②,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天。欲去...

问题详情:

1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昭君怨①苏轼谁作桓伊三弄②,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天。欲去...

1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昭君怨①

苏轼

谁作桓伊三弄②,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①本词又名《金山送柳子玉(瑾)》。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二月,是作者为送别柳子玉(名瑾)而作。②桓伊三弄:桓伊,东晋时音乐家,善筝笛;三弄,名曲名。

(1)“新月与愁烟,满*天”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4分)

词中作者是怎样写离别的情景的?试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

【回答】

【小题1】这两句营造了一种“朦胧混沌、浩淼幽清”的意境(1分),通过新月、烟云、天空、*面等景物(1分),融情入景(或渲染、烘托、借景抒情)(1分)将整个送别情景和盘托出,暗写了离别之情(1分)。

【小题2】上阕写离别时的情景。首二句运用典故,以发问的形式暗写离别,次二句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气氛(2分)。下阕遥想“明日”分别的情景。借“飞絮送行舟”,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突显出了送别时的愁绪与留恋(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词上片写送别情景,以景*作为笛声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融情入景,通过新月、烟云、天空、*面等景,将整个送别情景和盘托出。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2】

试题分析:上阕写离别时的情景。首二句以晋人桓伊为王徽之吹奏三个曲调的典故,以发问的形式提出疑问:夜深人静时,是谁吹奏有名的古曲,将人们从梦中唤醒?此二句暗写离别。次二句融情入景,通过新月、烟云、天空、*面等景,将整个送别情景和盘托出。下阕遥想“明日”分别的情景。“欲去又还不去”,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时节,景象凄迷,那时别情更使人黯然。“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设想离别的人终于走了,船儿离开*岸渐渐西去。送别的人站立*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行舟,代*送行。而滔滔*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又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结束全词,分外含蓄隽永。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知识点:

题型: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