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当前位置 /首页/题库 > /列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桂枝香 观木樨①有感,寄吕郎中陈亮②天高气肃,正月*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桂枝香 观木樨①有感,寄吕郎中陈亮②天高气肃,正月*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桂枝香  观木樨①有感,寄吕郎中

陈 亮②

天高气肃,正月*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③都足。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    

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旁,但见*浮金粟。芙蓉④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

【注】①“木樨”为桂花的一种,逢秋开放,花小香浓。②陈亮(1143年—1194年):一生力主抗金,竭忧于国事。此词或作于孝宗淳熙六年(1179)秋。陈去看望曾任礼部郎官的吕祖谦,两人纵论天下大事到夜半。吕说:不要以为当世不能用您。并对陈亮表示支持。陈很快慰。③三十六宫:这里借指人间。④芙蓉:暗指杜甫“芙蓉小苑入边愁”之句。

20.下阕“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一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21.此词处处摹花之魂,又处处见作者风骨,你从词中读出了哪些崇高之美?请结合写桂花之处简要分析。

【回答】

20.

①用“芙蓉”语典表达边愁:秋芙蓉盛开,未尝不美,但一想起含有边关烽火之忧

的“芙蓉小苑入边愁”,只能是顿添愁思了。

②用“东篱黄菊”典故反衬作者积极用世的热忱:黄菊

只能助人凄凉,暗指渊明遗世高蹈不足取法;而桂子可 “唤回春意”,表达了作者积极用世的热忱。

21.

①积极用世的热忱:桂花来自月宫,但“不辞”散落人间,而且愿“三十六宫都足”,可见作者积极用世的热忱。

②清高自尊,但不矜不伐:词人担心因自视之高,惹得 “群花自嫌凡俗”,表达了自尊且敬人的高尚人格;

③感国事艰危,欲力挽狂澜的悲壮:时已晚秋,但作者不愿自甘幽独,仍想唤回已去的春意,把温暖重新撒向人间。

④决不随波逐流,只能高躅独步的幽愤:“入时太浅”,开在深秋;“背时太远”,难以入俗流,只能爱踵先贤之高迹。

【解析】

试题分析:

20.要回答此题,需要联系“‘木樨’为桂花的一种,逢秋开放,花小香浓。”这一注释,明确此词

的主旨,结合词下注释加以分析。根据“④芙蓉:暗指杜甫‘芙蓉小苑入边愁’之句,写出“芙蓉”

表达边愁,并解释语典,写出“东篱黄菊”用典故,是联系陶渊明的内容,用以反衬积极用世,并能

解释完整,即可得出*。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有一个技巧:需要结合词句加以分析,一般而言,词人用典,是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需要正确分析典故的内容即可。当然,需要联系词的主旨以及内容加以具体分析才行。,这里,“芙蓉”句隐然有边关烽火之忧 ;“东篱”句则暗寓渊明遗世高蹈不足取法之深意 ,与上片“几曾幽独”呼应,见出他积极用世的热忱。

21.分析作者风骨,其实就是从词中找出一些标志*的词语,尤其是动词,加以分析表达的请感,

如:“不辞”二字代花言志,实则词人自道其愿为人世作些事业的初衷,立意已高。此桂花既是天国

殊英,群花与之相并,当然显得凡俗。足见词人自视之高。但又不径指群花凡俗 ,而说“群花自嫌凡

俗”,命意更高一层。复用一“怕”字为转折,意思是我唯恐群花自惭,故不欲竞放于百花争艳的春

天,更翻进一层。“坐对”一语,无限旖旎亲切,花、人神交,几欲融为一体 。而“对”字究竟保有

距离,此即“不即不离”之境 。初闻其幽香,复对此殊*,乃想到其他种种秋花,由此类推,宕开词

意,转出柳暗花明境界。本题可据此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首词以花寄意,用浪漫主义手法 ,展开联想,天上人间,神行万里。词中咏叹桂花的雅量高致,光明磊落胸怀,此中有人,呼之欲出,表现出词人人格光采四照,肝胆相照。因此,这首词在内容上具有一种高尚美,读之使人肃然起敬。上片借花言志,词旨高远,层层转进,曲折深沉。下片以“是天上余香剩馥”换头,遥承上片“不辞散落人间”,意脉流贯 。但上片用拟人手法,代花述怀;下片改为词人自己出面评说,构局一变 。“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 的“怪”字,即“难怪”之意。难怪此花香飘十里 ,原来它本是天上余香散落人间。本题据此回答即可。

知识点:

题型: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