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当前位置 /首页/题库 > /列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遂成大学。

衡*策*科,调补平原文学。元帝初即位,乐陵侯史高以外戚为大司马车骑将*,领尚书事,前将*萧望之为副。望之名儒,天子任之,多所贡荐。高充位而已,与望之有隙。长安令杨兴说高曰:“将*以亲戚辅政,贵重于天下无二,然众庶论议,令闻休誉,不专在将*者,何也?以将*之幕府,海内莫不仰望,而所举不过私门宾客。夫富贵在身而士人不誉,是有狐皮之裘而反衣之也,古人病之。平原文学匡衡材智有余,而随牒在远方。将*诚召置幕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贡之朝廷,必为国器,以此显示众庶,名流于世。”高然其言,辟衡为议曹史,荐衡于上,上以为郎中,迁博士、给事中。

 是时,有日蚀、地震之变,上问以*得失,衡上疏,上说其言,迁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为少傅数年,数上疏陈便宜。建昭三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

 元帝崩,成帝即位,衡上疏劝经学威仪之则,上敬纳其言。初,元帝时,中书令石显用事,自前相韦玄成及衡皆畏显,不敢失其意。至成帝初即位,衡乃与御史大夫甄谭共奏显,追条其旧恶,并及党羽。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专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政之义。既奏显等,不自陈不忠之罪,而反扬著先帝任用倾覆之徒,罪至不道。”衡惭惧,上疏谢罪。因称病乞骸骨,上丞相乐安侯印绶。上报曰:“君以道德修明,位在三公。先帝委政,遂及朕躬。君遵修法度,勤劳公家,今司隶校尉尊妄诋欺,朕甚闵焉。方下有司问状,君何疑而上书乞骸骨,是彰朕之未烛也。君其察焉。”因赐上尊酒、养牛。衡起视事。上以新即位,褒优大臣,然群下多是王尊者,衡不自安,每有水旱,风雨不时,连乞骸骨让位。上辄以诏书慰抚,不许。

 久之,衡子昌为越骑校尉,醉杀人,事发觉,衡竟坐免。

(选自《汉书•卷八十一》,有删改)

15.对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令闻休誉,不专在将*者           令闻:美好的名声

 B.数上疏陈便宜                     便宜:有利国家,合乎时宜之事。 

 C.上报曰:“君以道德修明……”     上报:皇上回复

 D.风雨不时                         不时:经常(发生)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之义

B.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之义

C.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之义

D.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之义

17.下列对文中划双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意为“征召”。征辟是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B.“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C.“建昭”是汉元帝的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西汉武帝,年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一个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匡衡勤奋好学,才智过人。他曾经在墙壁上凿窟窿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来照明读书,长安令杨兴在向乐陵侯史高进言时高度评价了匡衡才能智慧。

B.匡衡论事得当、甚合帝意。元帝曾询问日食地震等灾变与*得失的关系,匡衡上疏,皇上读了很高兴,晋升他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C.匡衡畏惧石显,不敢违逆。直到成帝初即位,匡衡才与御史大夫甄谭一起上奏*劾石显,一一追究他的旧恶,并追及他的党羽。

D.匡衡受到*劾,羞惭恐惧。司隶校尉王尊*劾匡衡犯下了不守臣道的重罪,虽然成帝刚刚即位,对匡衡慰勉优待,但群臣大都是王尊的同党,匡衡内心忐忑不安。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富贵在身而士人不誉,是有狐皮之裘而反衣之也,古人病之。

(2)方下有司问状,君何疑而上书乞骸骨,是彰朕之未烛也。

【回答】

15.D

16.A

17.C

18.D

19.

(1)一个人富贵在身士人却不称赞他,这就像是拥有狐皮大衣却反穿着它,古人认为这是弊病。(“不

誉”“是”“衣”“病之”各1分,大意1分。);(2) (我)正下诏让有关部门查明情况,你为什么心怀疑惑上书请求退休呢?这是彰显我不明察 (的过错)啊。(“方”“有司”“乞骸骨”“未烛”各1

分,大意1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需要结合语境,把握语句大意作一分析、判断。D项,风雨“不时”,指不按时令,即风雨不调。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查文言实词字义,一看语法结构,二看与上下文的关联。本题可以采用第二种办法,从语境上加以辨析,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D项,带入原文中,根据字面意思,不难理解出*。

16.

试题分析: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文意初断句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本句话的意思为:这时司隶校尉王尊上奏*劾说:“匡衡、甄谭担任大臣的职务,知道石显等人独断专权,但匡衡、甄谭不按时地上奏*劾,惩罚他们,反而附和下面,欺瞒皇上,没有尽到大臣辅助朝政的职责。本题可据此得出*。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本题采用排除法比较简单,BC两项把“劾奏”断开,没有实际意义,较易排除;而D项,“白奏”没意义,故*只能选择A。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古代的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需要根据自己掌握的内容,逐项分析、判断即可。C项,明清之前,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遇到大事、要事等,常常更改年号。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只有一个办法:结合平日积累知识,逐项分析、判断。本题中,考查的是古代的年号问题,C项,“年号是*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西汉武帝,年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一个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说法明显错误,因为古代年号更改很频繁。

18.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

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本题中,C项,“群臣大都是王尊的同党”错误,应为“朝廷臣僚大多认为王尊是正确的”。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然后,看题目要求的答题范围是“局部内容”还是“整体内容”——如是前者,需要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以避免错论;如是后者,则需要遗漏细节,因为细节对于*的正确与否,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本题要认真通读全文,仔细分析判断C项说法与文本的区别,从而作出判断。

19.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

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不誉”:不称赞;“是”:像是;“衣”:穿

着;“病之”:意动用法,认为这是弊病。(2) “方”:正;“有司”:有关部门;“乞骸骨”:请求

退休;“未烛”:不明察。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可以参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做法。文言文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本题中,(1)中,“衣”,名次用作动词,要结合语境分析;“病”,名词的意动用法。(2)中,“未烛”,“不明察”的意思要翻译出来,当然结合语境做一分析、判断。

【文言文翻译】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县人。世代务农,到匡衡时喜好读书。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只是光亮照不到,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窟窿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匡衡得中*科,选任为平原郡文学。元帝刚即位,乐陵侯史高以外戚的身份被任命为大司马车骑将*,兼任尚书,前将*萧望之为副手。萧望之是名儒,皇帝很重用他,他在推荐人才方面颇多贡献。史高则空有名位罢了,和萧望之产生隔阂。长安县令杨兴劝说史高说:“将*凭借亲戚关系辅助政事,名位高贵,举世无双,然而在众人的议论中,好的名声、荣誉不全在将*身上,为什么呢?因为将*的幕府,世人没有不仰望羡慕的,而将*所推举的人不过是私家宾客。一个人富贵在身,士人却不称赞他,就像是拥有狐皮大衣却反穿着它,古人认为这是弊病。平原文学匡衡的才能智慧都绰绰有余,但随着选补的文牒转到远离京师的地方做官。将*如果召匡衡到幕府任职,天下学士一定纷纷跟从他,让他参与议论政事,根据他的特长,推荐给朝廷,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您将这件事做给众人看,您的美名也就会在世上流传。”史高认为杨兴讲得有理,就任命匡衡为议曹史,将他推荐给皇上,皇上让他做郎中,后升为博士,兼任给事中。

这时,发生了日食、地震等灾异变化,皇上询问这些变化与*得失的关系,匡衡上疏,皇上听了他的话后很高兴,晋升匡衡为光禄大夫、大子少傅。匡衡在任大子少傅的几年中,多次上疏陈述皇上对国家有利,应该做的事情。建昭三年,接替韦玄成担任丞相,受封乐安侯,享有食邑六百户。

元帝去世后,成帝即位,匡衡上疏讲述经学、礼节的法则,皇上敬纳他的建言。当初,元帝在位时,中书令石显主持朝廷事务,从前任丞相韦玄成到匡衡都害怕石显,不敢违背他的意思。到成帝初即位,匡衡才与御史大夫甄谭一起上奏*劾石显,一一追究他的旧恶,并追及他的党羽。这时司隶校尉王尊上奏*劾说:“匡衡、甄谭担任大臣的职务,知道石显等人独断专权,但匡衡、甄谭不按时地上奏*劾,惩罚他们,反而附和下面,欺瞒皇上,没有尽到大臣辅助朝政的职责。上奏*劾石显等人后,又不陈述自己对皇上不忠之罪,反倒张扬先帝任用颠覆国家的坏人的过错,犯下了不守臣道的罪。”匡衡感到惭愧和恐惧,上疏谢罪,并称病请求告老还乡,缴上丞相和乐安侯的大印。皇上回答说:“你的道德修养很高,担任三公的要职。先帝驾崩后,就又来辅佐我。你遵守法令制度,勤于朝廷政务。现在司隶校尉王尊狂妄地诋毁你,我很同情你。我正下诏让有关部门查明情况,你为什么心怀疑惑上书请求辞职呢?这是彰显我不明察 (的过错)啊。希望你明白这一点。”于是赏赐他上等酒和御厩饲养的牛。匡衡又重新负责朝政事务。皇上因为刚刚即位,对大臣多加以褒奖,但是朝廷臣僚大多认为王尊是正确的。匡衡很忐忑不安,每次遇到发生水旱灾害,风雨不调时,便连连上书告老退职请求让位。皇上总是用诏书安慰勉励,没有答应。

后来,匡衡的儿子匡昌任越骑校尉,酒醉后杀人,被抓入狱。事情被发觉后,匡衡最终受牵连被免官。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