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当前位置 /首页/题库 > /列表

中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李庆本   近代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外来文化的输入远远高于...

问题详情:

中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李庆本   近代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外来文化的输入远远高于...

中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

李庆本

    近代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外来文化的输入远远高于中华文化的输出,文化贸易的逆差现象非常明显。近年来,我们在国外设立*文化中心,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窗口。相关高校向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都大大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

    中华文化中有许多精华的价值理念,像“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完全可以作为人类的普遍价值。对外传播不能只依靠*,民间的传播渠道也非常重要。当然,有许多时候,单靠宣传是不够的。影视、动漫、音乐、戏曲等文化产品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说到文化传播,我国有一门“跨文化阐释学”。1954年4月,*总理率代表团参加日内瓦的五国外长会议。会后周总理邀请外国客人观看我国第一部**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但在如何向外国人解说这部电影上出现了问题。工作人员写了15页的说明书呈总理审阅,总理最后提议只要标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可以了。这是“跨文化阐释学”的一个成功例*。实践*,总是那些与本土文化相近的外来文化最容易被本土文化所接受,对*人是如此,对外国人也是如此。

    在采用跨文化阐释的方法来阐释*文本方面,我们的学术前辈像严复、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钱钟书等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们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向世界解说*文化的理论资源。蔡元培指出:“孔子曰:匹夫不可夺志。孟子曰: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自由之谓也。古者盖谓之义。”“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平等之谓也。古者盖谓之恕。”“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亲爱之谓也。古者盖谓之仁。”蔡元培的这种以自由释义、以平等释恕、以博爱释仁,不见得非常确切,当然也不是唯一正确的*,但这种方法无疑会使外国人易于接受。

    *的这些元典之所以称之为元典,就在于它意义的深厚*。所以我们有两千多年的元典解释史,而不同时代的不同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进行理解和阐释。

    我们过去有一种看法,就是把解释看成是通达真实本体的一个途径,一种手段。但现代阐释学却认为,阐释本身就是本体。这种看法很值得我们研究。而所谓跨文化阐释,就是用另一种文化、语言、文本来解释、补充或替换原来的文化、语言、文本。这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它需要将词和意义分离,然后跨越意义进入另一种语言,进行重新组合。在这个过程中,意义肯定会发生变迁。问题是,任何词语都是与其他词语发生关联的时候才有意义,这就构成了意义的不可确定*,也为解释预留了空间。对意义的解释不仅由作者和文本决定,同时也由读者决定。所以意义的变迁是解释的内在机制,属于正常现象。解释当然有解释的范围,不能是无效的解释,也不能是过度解释。但这不能成为否定跨文化阐释的理由。我们只能在承认跨文化阐释可能*、可行*的前提下,认真研究如何进行跨文化阐释的问题。

    总之,在我们向世界传播和解释中华文化的时候,“跨文化阐释学”是一门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学问。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和《人间词话》,采用“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跨文化阐释法”,钱钟书的《管锥编》也属于跨文化阐释。我们还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而所有这些成果都可以成为我们向世界解释中华文化时可资借用的重要资源。

    (选自《*日报》,有删节)

5.下列关于“跨文化阐释”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跨文化阐释”就是用另一种文化、语言、文本来解释、补充或替换原来的文化、语言、文本的过程。

    B.“跨文化阐释”需要将词和意义分离,然后跨越意义进行另一种语言,进行重新组合,是一个开放的过程。

    C.对“跨文化阐释”后的作品意义的解释不仅由作者和文本决定,同时也由读者决定。

    D.作者认为,“跨文化阐释”的阐释本身就是本体,而不仅仅是通达真实本体的一个途径、一种手段。

6.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是*人还是外国人,都更能够接受那些与本土文化相近的外来文化。

    B.一般来说,各个国家的本土文化都不能够接受与本土文化差别大的外来文化。

    C.*人更能够接受与*毗邻国家的文化,因为这些文化与*文化相近。

    D.要想让自己国家的文化被外国文化接受,必须改造自己国家的文化以适应外国文化。

7.根据原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元典之所以称之为元典,就在于它意义的深厚*。如果我们试图预设一个固定不变且唯一的*来框住元典,就等于扼杀了它的生命力。

    B.在我们向世界传播和解释中华文化的时候,只有进行“跨文化阐释”才是唯一行得通的,所以我们必须好好研究“跨文化阐释学”。

    C.周总理提议在说明书上把《梁山伯与祝英台》标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跨文化阐释学”上最早的一个成功例*。

    D.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十分必要,因为中华文化中有许多精华的价值理念,像已成为人类普遍价值的“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回答】

 DAA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