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当前位置 /首页/题库 > /列表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袁弘毅墓志铭沈恩孚①予友袁君观澜之殇既,以诗哭之,逾二月将葬,其孤以志墓请于...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袁弘毅墓志铭沈恩孚①予友袁君观澜之殇既,以诗哭之,逾二月将葬,其孤以志墓请于...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袁弘毅墓志铭

沈恩孚

①予友袁君观澜之殇既,以诗哭之,逾二月将葬,其孤以志墓请于孚。呜呼!君少予二岁而遽殂谢,予奚忍志君墓?顾与君为道义交数十年,又奚敢自诿?

②君讳希涛,观澜其字也,*苏宝山人,少与予同学上海龙门书院①。予及见其尊君霓孙先生,廉吏也。君*孝友,幼秉庭训,攻经世之学。值清廷变法,君已卓然有声于时,当与朋辈纵论中外得失,洞见立国之大本在兴学,而兴学之本在师范。先倡办小学于其邑,邑之人既信服,则推而及之省。龙门书院之议改师范学校也,君力促其成。既与予东渡考察归,先后长校者各二年,而君所成就日益宏远。

③君勇于任事,发苍然矣而未告劳。自予识君而君已患咳,每与共事未闻其一日不咳也,又未见其一日以咳自馁也,稔君者自远闻其咳声,则曰君至矣。呜呼!今追寻此声可得耶!

④君在苏②则苏之学务无不兴,而复旦公学、太仓中学皆由君手造。其于本邑则凡举新政无不兴,而全邑之土地丈绘③由君告成。既仕新国④,官至教育次长代部务,则划全国高等师范区,悉本君素愿以为之鹄。方对德宣战,予主收同济学校自办。君在部援助尤力。洎不合于时而退,退而尽瘁于苏之学务,一如其未仕时。

⑤君起家寒素,久宦而囊空,时告贷以济急,有辄以给人要需,自谓我日处困乏,亦未遭绝粮也。足迹几遍海内,畅晓国情,复周历欧美,熟各国学制,以是凡所设施多切中事理。晚而孳孳⑤义务教育,未观成也而志弗衰。其他由君创议或为君所力赞者,未可以偻指计⑥。君既殇,邑之人怀君不能忘,将铸像事之,私谥弘毅。

(注)①上海龙门书院:今上海中学前身。②苏:苏州。③土地丈绘:土地丈量测绘。④新国:中华*。⑤孳孳:同“孜孜”。勤勉;努力不懈。⑥偻指计:屈指而数。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含义。

(1)予奚忍志君墓    (__________)  (2) 值清廷变法         (__________)

(3)幼秉庭训        (__________) (4)悉本君素愿以为之鹄  (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予友袁君观澜之殇既        吾欲之南海,何如

B.每与共事未闻其一日不咳也   其船背稍夷

C.晚而孳孳义务教育           号呼而转徙

D.又未见其一日以咳自馁也     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3.下列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观澜先生的父亲是位廉吏,本篇墓志铭是受观澜先生的孤儿请托而作。

B.观澜先生认为立国的根本在于师范教育,主张龙门书院改为师范学校。

C.观澜先生*时期曾兴办复旦公学、太仓中学,并任教育部次长。

D.观澜先生通晓国情,曾赴欧美考察各国学制,创立义务教育制度。

4.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既与予东渡考察归,先后长校者各二年,而君所成就日益宏远。

5.袁希涛(字观澜)先生是宝山县立吴淞中学的创始人,请结合本文内容分析袁先生的*格特点。

【回答】

1.    写墓志铭,写志,为写志等    正逢,遇上,碰上,正当等    通“禀”,承受    一向的,平常的,平素的,总有的等   

2.C

3.B

4.(袁公)已经和我向东渡海(东渡亦可)考察回来,先后(前后亦可)管理学校(任校长亦可)各两年,您的成就(完成的事业亦可)一天天更加宏阔辽远(高远亦可)。

5.孝亲友爱:“君*孝友”。

执着教育:认为立国之大本在兴学,而兴学之本在师范,无论为官与否,均以兴教为务。

勇于任事:身患咳疾,坚守本职。

为官清廉:长期为官而家境清寒。

急人所难:虽处困乏也能帮助他人。

【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1)中的“志”,名词作动词,意思是写墓志铭,写志,为写志。(2)中的“值”,正逢,遇上,碰上,正当;所在句子译为:正逢清廷变法。(3)中的“秉”,通“禀”,承受。在句中可译为“遵从。(4)中“素”,一向的,平常的,平素的,总有的,所在句子译为:都是按照袁君一向的规划作为工作的范本。

2.本题考查把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第一句中的“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第二句的“之”,动词,到,往。

B项,第一句中的“其”,代词,代“袁弘”。第二句中的“其”,指示代词,那。(此句出自《核舟记》)。

C项,两句中的“而”,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D项,第一句中的“以”,介词,因。第二句中的“以”,介词,用;没有死却装死,用装死的样子来谋求逃脱。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项,“观澜先生的孤儿”错误。原文“其孤”指观澜先生的遗孤,并非孤儿。

C项,“*时期”错误。从文中可知,创建复旦公学、太仓中学是在中华*成立之前。

D项,“创立义务教育制度”错误。原文“晚而孳孳义务教育,未观成也而志弗衰”说明义务教育制度并没有建立起来。

故选B。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句中,“既”,已经,……之后;“东”,向东;“长”,管理;“日益”,一天天更加。

5.本题考查对文章人物*格特点的分析能力。

细读文章,从文中“君*孝友”可看出袁观澜先生孝亲友爱;从“洞见立国之大本在兴学,而兴学之本在师范”“退而尽瘁于苏之学务,一如其未仕时”可看出先生执着教育,不在意官位的有无;从“君勇于任事,发苍然矣而未告劳”“自予识君而君已患咳,每与共事未闻其一日不咳也,又未见其一日以咳自馁也”可看出先生勇于任事,不辞*劳;从“久宦而囊空,时告贷以济急”可看出先生为官清廉;而当别人有重要的事情需要钱时,他则“有辄以给人要需”,从中看出先生急人所难,侠义豪爽的*格特征。

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袁观澜去世后,我写诗以吊唁他,现在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他的遗孤请我来写袁君的墓志铭,哎,袁君比我还年轻两岁,但却如此早早地就去世了。我怎么忍心为他写墓志铭呢?但回想与袁君以道义相交数十年,又怎能推辞这件事呢?

袁君的名希涛,观澜是他的字,*苏宝山人,少年时即与我在上海龙门书院一起学习。我得以有机会见到他的父亲霓孙先生,霓孙先生是一位清廉的官员。袁君天*孝顺,友爱朋友,幼时即遵从长辈的训导,学习治国利民之道的学问。正逢清廷变法,袁君在当时已经非常有名,与朋友议论当时政策的得失,能够洞见立国的根本在于振兴教育,而振兴教育的根本在于培育训教师。于是先倡导在他的家乡开办小学,他家乡的人对他非常信服,于是将提倡兴办教育的措施推广到全省。将治国利民之道的学问改建成师范学校,就是袁君促成的。不久,袁君与我东渡日本考察,回来后,袁君和我各当了两年校长,袁君的成就也越来越恢弘远大。

袁君勇于任事,头发已经花白但从未说过自己*苦。从我认识袁君时他已经患有咳嗽的病症,与他共事时,没有一天不听见他咳嗽的,也从没一天看见他因为咳嗽而萎靡不振的,和袁君熟悉的人从远处听到他的咳嗽声,就说袁君到了。哎,如今再到哪里去听到袁君的咳嗽声啊。

袁君在苏州,则苏州的学务就没有不兴旺的,复旦公学、太仓中学都是袁君亲自创办的。他在家乡凡是推行新政没有不成功的,而苏州的土地丈量测绘也是由袁君主持而取得成功。于是在**担任官员,最高做到教育次长主持部里的工作,于是规划全国高等师范区,都是按照袁君一直以来的规划作为工作的范本。当对德宣战后,我主张收回同济学校由*自己开办。袁君在教育部非常有力的进行帮助。等到因与时议不和而辞职,辞职后就专心于苏州的学务,就如同他没当官是一样。

袁君出身于贫寒之家,做官时间长但没有什么积蓄,急需用钱时经常靠借贷来解决,有钱了就借给急需用钱的人。自称我天天处在缺钱的状态,也没有吃不上饭啊。袁君的足迹遍布海内,对国情清楚明了,又游历过欧美各国,熟悉各国的教育制度,因此她所规划的事情大多符合事情的机理。晚年则对义务教育事业孜孜不倦,没有看到成功希望也没有悲观。其他由袁君创议或被袁君所鼎力支持的事业,用双手也数不过来。袁君去世后,乡亲们因为怀念袁君,将要铸造雕像来纪念他,同时私谥袁君为弘毅。

知识点:其他

题型: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