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当前位置 /首页/题库 > /列表

题目二:《桃花源记》结尾写道,太守、刘子骥都没有找到桃花源。几千年过去了,假设有人考*,你的家乡——新农村就是...

问题详情:

题目二:《桃花源记》结尾写道,太守、刘子骥都没有找到桃花源。几千年过去了,假设有人考*,你的家乡——新农村就是...

题目二:

《桃花源记》结尾写道,太守、刘子骥都没有找到桃花源。几千年过去了,假设有人考*,你的家乡——新农村就是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请你展开想象,描写你和渔人一起重回桃花源后的故事,题目自拟。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回答】

【参考例文二】:

桃花源遐想

最新村里出现了一个大新闻,原来我们村就是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桃花源”。这天,我迷迷糊糊走到一片树林,遇到了一个骨瘦如柴的男人,他自称是来寻找桃花源的,原来他就是那个渔人。于是我引导着他进入村子。

一路上,他虽沉默不语,但是表情万千。

他先是在一片农田边停下,稻子香味四飘,那亩亩庄稼,远看好似翻滚的千层波浪;近看,谷子,笑弯了腰,高梁涨红了脸、玉米乐开了怀,地里的人忙及了,“唱一曲呀收获的歌,收了谷穗,收高梁啊,收了玉米,收大豆啊,收获完了送国家啊。”悠扬的歌声道出了农家秋收的喜悦。歌声飘来,渔人默默听着,眼角似有水光闪过。

我搀扶着他,继续向家里走去。路过了村子里的小广场,此时正是黄昏,广场里的人真多啊!有的人在跳广场舞,有的人在唱歌,有的人在健身,还有的人在唱戏。就拿跳广场舞的人群来说吧,你瞧,那跳舞的人群中,多半是年过花*的老奶奶。可她们的舞姿却一点也不笨拙,反而身轻如燕,翩翩起舞,让人看了不禁拍手叫好,连连称赞。渔人驻足良久,皮包骨的脸上一双眼睛显得格外大,此时似乎盈满羡慕和向往。

此时,广场上有人叫住了我,那时个皮肤黝黑、身材粗壮的男人,是村长,他询问这位客人的身份,我告诉他,这是一个迷路的渔人。村长上下打量了一番,热情地对渔人说:“原来都是客,不要担心,先在村子里住下,有需要的话,我会联络*察帮忙。”此时,周围的一些人围了上来,得知情况,也都纷纷出言,愿意招待这位客人,最后还是村长做主让我先带他去我家。

我们继续前行,渔人张开干瘪的嘴唇,嘶哑着声音问我,这里是不是非常隐秘,不能外传,我告诉他并非如此,我们这样的村子到处都是,大家的生活都是这样的,并没有什么特殊。渔人惊诧的看着我,看着缤纷而落的桃花,痛哭出声。

正在此时,我恍然醒来,原来是梦啊,渔人远去,今人的生活已经翻天覆地。陶渊明的“桃花源”坐落在祖国的每个角落。

【解析】

本题考查情境作文。首先,审题。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没有战争的、富足的、景*优美的、平等的、没有阶级*的、与世隔绝的美好的地方。是陶渊明想象出来的地方,这个地方寄托了作者和当时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和当时的黑暗的现实形成了对比。新农村就是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地理位置上的判断,但是这没有太大的写作价值,“新农村”和“桃花源”之间的关系,才是写作的重点,“新农村”现在呈现出来的面貌,就是陶渊明曾经追求的那个桃花源,是一个富足的、美丽的、人和人平等、没有阶级关系、和平的、民风淳朴的美好之地。所以,此地是不是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桃花源”已经不重要了,这里已经具备了陶渊明和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所有内容了。展现这个“新农村”和“桃花源”的相同、相似,展现现在百姓的美好生活,就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其次,思路。这是一个想象类的作文,是一篇记叙文,要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我”和渔人在新农村的所见所闻,所说所感是文章的重点写作内容,看到美丽的田地,硕果累累的景象,看到老人孩子满足的笑容,看到人和人之间的*的关系,看到人们富足的生活等等,可以抓住几个画面分别展现新农村的“桃花源”特质,通过渔人的嘴,写出新农村和桃花源的关系。突出表现现在的美好生活。

知识点:材料作文

题型:作文